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伤寒论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5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5

作者: 侠医世家毛巾哥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08:33 被阅读42次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67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注解:

    “胁下素有痞”,如果治疗不及时,变成疼痛,这个痛渐渐加剧,牵连少腹和阴部的位置也都痛了,这就是藏结,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病人是要死的。肝癌,肝硬化和胰腺癌之类的病到了晚期常有类似的痛。可见结胸和藏结的治疗方法古时候是可运用于癌症的治疗的,只是当时没有癌症这个名词。

    古人没有现代医学仪器,只能凭感觉。但是这个感觉往往比仪器更早的发现人体的异常。因为在“痞”的阶段,病人就算有不舒服,去医院查很可能是查不出来什么的,等仪器能查出来了往往已经是癌症的中晚期了。

    原文: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碎)  甘草 二两(炙)  人参 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注解:

    这一条好理解,都是热证。只是要注意一条,就是“时时恶风”恶风是津液虚,白虎汤就是治热证加津液虚的,里面有粳米。人参是治渴的,只要是津液虚的渴,人参是寒热不禁的。

    方后的服法里说,这个方子立夏后立秋前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意思是这是凉药,天然的时候才可以用。这话不对,应该是后人加上去。我们知道人体气血的运行是顺应天地能量场的运行的。夏天地上热低下寒,人体则气血运行于表,好出汗,表热而里寒;冬天是地上寒低下热,气血运行于里,表冷而里热。所以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姜能温里,而萝卜能清解里面的滞热。夏天最常用的外感药藿香正气水也是温性的。

    我们是治人体,不是治天地,怎么能天气热就下凉药,天气冷就下温药呢?要看人体的具体情况是寒是热。以我的经验,冬天的感冒,温病往往比夏天多。况且,人体的内部情况也未必和外界的环境一致,比方说北京的秋冬极其干燥,照样也会有很多的湿证,难道天气干燥就下滋阴药吗?现在很多大夫就是这么干的。所以这些话是不足取的。

    原文:

    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

    这里的“无大热”,说明是有热,只是并不严重。口燥渴用人参,“背微恶寒”说明津液虚。这也是合乎白虎加人参汤的方义。

    原文:

    17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

    前面的“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只能说明有太阳病,不能说明有热证,所以不能用白虎汤。后面的“渴欲饮水,无表证”,说明只是有里热,有里热而渴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这里应该是略去了关于热证的文字,只是渴欲饮水有可能是饮证,所以不能单凭这一证来下这个方子。

    原文:

    171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注解:

    “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是心下有痞结,消耗了津液去化这个痞结,所以临近的颈项缺少津液而僵紧;目眩是少阳病的总纲三证之一(三证为咽干,口苦,目眩)。太阳少阳并病,须太阳少阳同治,自然是不能下的。此处出的是针法。

    原文: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 三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 三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注解:

    这个条文是有问题的。黄芩汤应该是治阳明下利的,这里说治太阳少阳合病显然不合理。黄芩汤治的是热性的下利,同时有津液虚和胃虚的情况。黄芩是苦降的,能清热;芍药,甘草,大枣是健胃敛津液的。如果有腹痛则芍药可重用。

    如果再有呕,就是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原文: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干姜 三两  桂枝 三两(去皮) 人参 二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注解:

    这一条也是有问题的,方与证不合。

    我们先按条文里的证来组一个方。“伤寒胸中有热”,石膏,黄连,黄芩都可酌情而用;呕吐,半夏,生姜可选用;腹痛白芍可用;在加上炙甘草和胃建中以交通上下。

    我们看这个黄连汤,应该有汗出体痛(桂枝),有里热或热下利或心下痞(黄连,半夏),有胃虚寒(干姜,炙甘草,大枣,人参)。

    方后的加减法里就写了“疑非仲景方”,可见这本书里很多地方并不是仲景的原文。熟悉了仲景的语境和逻辑,鉴别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原文:

    17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 四两(去皮)  附子 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甘草 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白术 四两  附子 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甘草 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注解:

    伤寒八九日,风和湿交集在一起,于是出现了身体疼痛,而且不能翻身,转身困难。这就说明津液大虚,是阴证。再往下辨,不呕说明没有少阳证;不渴说明没有阳明证。再参之以脉象,浮虚而涩,脉虚涩,阴证无疑;脉浮,表证未除。于是用桂枝汤去白芍加炮附子而成桂枝附子汤。

    加附子是因为阴证;去白芍是因为主证在肢体,而白芍是敛下的,所以减掉。如果大便硬,小便自利,就要去掉桂枝,加白术而成去桂加白术汤。这个地方值得注意,我们一般说白术是祛湿的,应该是小便不利才加白术,这里小便利为什么加白术呢?可见认识药物不能从解决什么症状,治什么病去认识。白术我们前面说过,是气化药,气化的是中焦这个区域;而桂枝呢,气化作用能达肌肉。肌肉属表,肾经络表,所以桂枝利水走肾。白术气化能力弱,只能在中焦,让水饮在中焦运化而生成津液,并无桂枝那样强的利水的作用。水饮气化成津液自然黏膜组织能得到水的供应,所以白术也能治饮证和寒凝证造成的大便硬;水饮气化至肌表,再由络表的经络下行于膀胱而成尿液,所以小便多就不要用桂枝了。这才是真正认识药物的方法。

    药物在人体中只有一种能量场的作用,而那些所谓的祛湿利水只是这种能量场作用引起的结果。如果只是去认识药物解决什么症什么病,就有可能误用药物,也会局限药物的使用。只有认识了药物最本质的在人体中的能量场作用,才能理解经方,读懂《伤寒论》。

    ​这两个方子在关节炎,风湿,肌无力之类的肢体疾病上的运用很广泛。方后的注解说,这个方子服用后身体会麻痹,会头晕,这是附子的作用,不要大惊小怪。准确地讲这是附子用对了中病了的反应。曾经有人做过实验,给一个正常人和一个阴证病人同时服用同样剂量的附子。阴证病人有口舌肢体的麻痹和严重的眩晕反应,而正常人反应只是口微麻,没有眩晕。之前我觉得,正常人服了这样的热药应该反应更大才是。这也让我对药物有了新的认识。

    打个比方,病好比土堆,附子好比推土机,有土堆则有阻滞反应,推走土堆更有排病反应,此所谓“药弗暝眩,厥疾不廖”,这是说重病如果药下对了,是会有些不适反应的;没有土堆,推土机顺畅地开过去了,反而没有什么反应。有个刚刚查出晚期淋巴癌的病人,医生再详细问诊的时候得知,她在一两年前,吃附子理中丸,比说明书上的剂量多吃了一丸,居然晕倒了,再也不敢吃了。附子理中丸那样的成药,一丸两丸的,里面的附子含量分量很轻,相对于开方一开几十克,那是极少的,吃了居然有这么大的反应,当时要是找对医生的话,不用等到两年后仪器查出来已经是晚期了。

    注解里说,如果是虚弱的人或产妇,附子不能用得太多,这是用药的一个原则,就是津血如果极虚的话,最好轻药缓服,打个比方吧,烧柴火,火将熄的时候,不能猛吹,吹猛了火反而灭了。天地万物原为一理。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tq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