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为什么在《大学》的开篇就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亲民?为什么又有人把亲民改成新民?为什么说《大学》中讲的亲民和今天说的“为人民服务”是一回事?为什么老板想做大企业,也必须做好亲民工作?
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后下一句是,在亲民。
那么我要问一个问题,什么叫亲民?为什么要亲民?
还有程颐和朱熹两位老先生认为不叫亲民,应该是新民。我们还要继续追问,到底应该是亲民还是新民?
程颐和朱熹二位思想家认为,应该是做新民,是因为《尚书》里面讲:苟日新,日日新。人只要活着应该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到更高的境界,能够存天理,灭人欲。
但是,南怀瑾老先生对这点是持否定态度,他特别反感程颐和朱熹这些理学家们篡改圣人的原著,而且我个人认同南怀瑾先生的主张。
我们现在读到的《大学》会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在礼记里边的原本的《大学》。一个是宋明的理学家尤其是程颐和朱熹改过的《大学》,两个都可以读,但是我个人主张多读原本《大学》。
南怀瑾老先生在他的《原本大学微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其实孔家老店倒还货真价实,只是从南宋以后,这一班宋儒理学家们加入了孔家店,喧宾夺主。改变了孔家店原来的产品,掺入的冒牌货太多,尤其是程朱之说更为明显。
程颐和朱熹两位老先生,他们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他们的做法就值得商榷。
曾子老先生说的亲民,我们今天该怎么理解?
“亲民”这两个的今天我们不常说,也不常听到,但是有一句话跟它很接近:“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就是亲近百姓,亲近人民,成就人民,照顾人民,关怀人民吗?
那为什么我们说应该是亲民而不是新民的呢?这里面有一个背景,大家一定知道中国儒家的思想就研究一个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一位学者说,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的哲人在恒河岸边思考人和神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的圣人是在黄河的岸边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论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论述的最透,孔子总结的最精道,就是一个“仁”字。
不管是孝道,不管是忠道,不管是兄弟之间的悌道,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最有名的话不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做大人,就是为百姓服务的。
不是有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这个原理,那你既然是大人了,你就担负起照顾小民的作用和使命。
另外,我们刚才讲,谁都想有成就大业,我们有一部电影叫《建国大业》还是《建军大业》和《建党大业》,都是大业。
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得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今天有一个酒的广告语,我可以拿过来借用一下叫:成大事,必有缘。
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有足够多的人认识你、认同你、支持你、拥护你、帮助你。
我们不谈一个执政党,我们谈一个企业,一个老板,你要想挣更多的钱,是不是得有更多的客户,更多的客户认识你、认同你、支持你?
你是不是得有更多的优秀的员工认识你、认同你、支持你、拥护你?
你要想成为大明星,你是不是有更多的粉丝去认识你、去认同你、去支持你、去拥护你?
一个宗教,是不是得有更多的信徒认识你、认同你、支持你、拥护你。
所以,做大事,成大业,前提条件就是能够获取大量的认识、认知、认同和支持。
那么《大学》这本书呢,就是教我们如何从自己做起,最终能获得大智慧,大勇气,以大仁和大义获得大量的支持,从而实现人生的大成就。
这句话就是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认认真真去好好用一生去读这1000多个字的原因。
结果是要实现更大的成就,开头是从自己做起的,正在把这本书读完了才会发现。
到底该怎样理解至善二字?
曾子在《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怎样理解更准确呢?
不如意事往往十之八九,我们去哪里求个至善呢?
为什么说《大学》是一本升大官和发大财的秘笈呢?
为什么说至善的境界只能存在于内在呢?
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接下来是:在止于至善。
至善这两个字该怎么理解?我们在今天的生活当中,怎么尽最大努力去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先放一放。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谁活得十全十美,没有谁是处处理想,处处满意。
尽管我们总是去祝愿人家心想事成,但是还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心想事成。
既然这个没有办法万事如意,没有办法事事都能心想事成,那曾子为什么还提出一个至善的境界呢?
我们前面说过《中庸》,这就是曾子的弟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这本书里面提到过:大德者必得其位,大德者必得其禄,大德者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必得其位,是不是就是社会地位要高;必得其禄,就是收入很高;必得其名,名望很高;必得其寿,还长寿。
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有很好的社会地位,有很高的收入,健康的身体,很长的寿命还有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和名望,觉得这样的人应该还是可以的。在今天是不是也是很难实现的呢?
今天的人说,高官不如高薪,说高薪不如高寿,还有人说高寿不如高兴。你官当大的不一定钱多,钱多了不一定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不代表心情很愉快。
其实,《大学》本质上我把它概括成为是一本秘籍。是一本什么样的秘籍呢?《大学》是一本升官的秘籍,是一本发财的秘籍,是一本出名的秘籍,是一本长寿的秘诀。
只要是能达到曾子说的这种修为,你想达到那个结果,正常情况应该是自然而然会发生。
至善在今天我们绝大多数的世俗的追求当中,就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影响、健康和寿命,这方面如果都非常理想的话,是不是至善?如果有一本书能教我们实现这个理想,这本书是不是应该算作一本秘籍?
所以你如果把《大学》读的多了之后,就会发现《大学》就是一本能升官发财出名的秘籍。
人人都想让自己的事业做得大一点,对吧?今天的人都想要做大、做强,做大的前提首先你自己得大,你得是个大人,大人的前提就是你得有大德。
大德是什么呢?大德就是咱们前面讲的,你得有大仁大义大智大勇。那怎么才能有大德呢?你得去领悟大道,所以人要想成就大业的前提,一定是对大道的体悟。
反过来,一旦我们体悟了这个大道,我们慢慢地修为就可以培养自己的大德,一旦有了自己的大德,我们就慢慢成为一个大人,我们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人脉,获得大量的认同,获得大量的支持,然后我们才会实现自己的大业。这里面有潜在的因果关系。
至善,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还可以理解为最最好,最最理想。
在《易经》的系辞里边,孔子对大人给了一个定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一大段文言文,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德行真的修养到大人这样的境界,他是跟天地同等品行的。
古人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什么意思呢?天在上面,不会因为你学问好,不会因为你地位高,它盖你。那个人长得丑,那个地位低就不盖他,是平等心。大地也是一样,不是因为只给好人,你可以踩我,坏人也可以踩。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他的德行是有光辉的,人性的光辉,他是可以有能量的,他的能量是能够给别人带来希望的。我们以前说领袖像什么?像太阳。
与日月合其明,就是一个人修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一定是一个能量体,给别人指引方向希望,给别人带来力量。
与四时合其序,真正的大人一定是顺天而为的,顺道而为的,他不会跟老天爷的法则逆着来的。很多人为什么刚刚成功没几天就摔大跟头?就是因为他不按照天道的法则来。春夏秋冬是有顺序的。
与鬼神合其吉凶,有些人做事的时候讲叫如有神助,有些人做事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缝。真正你的修为到了之后的话,老天爷,甚至是鬼神都帮你。
那你想一个人,不仅仅是人间的人帮他,老天爷也帮他,甚至鬼神都帮他,他当然更容易取得大的成就了!
老天爷帮他怎么帮?本来要失败了,这时候风向转了,老天爷帮他了,转败为胜。鬼神去帮他,说敌人的炮弹来了,旁边炸死很多人,就他没死。一次车祸,一个车的人很多人都死掉了,就他留下来了。这就是按照古人的说法鬼神都来帮他。
中国古人讲成大事,要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大人是什么?老天爷帮他,地理条件也帮他,自然环境也帮他,跟这件事情所有相关的人都帮他。
帮他的人多,毁他的人少,他不就容易成大业了吗 ?在物理学上也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问题,帮他的力量大,阻碍他的力量少,他不就成大业了吗?
那很多人为什么摔跟头呢?那不就是恨他的力量大了吗?给他制造麻烦的力量更多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善可以理解为另外两个字叫:厚德,厚德载物。
为什么很多人发财了之后反而倒霉,用戏的话讲:才见他起高楼,才见他宴宾客,才见他楼塌了。是因为他的德行。
而且这么多年,我看了很多老板,怎么摔的跟头,德行不够。就是他的财富,跟他的德行已经不匹配了,这就是领悟了道之后,就知道这个法则了。
什么叫至善?我今天个人的理解就是能够体道,能够悟道是人生最大的福报。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内在,我们内心都有一座钻石宝藏。
怎么理解“知止”的知
曾子教给我们的悟道方法总共分几步?
为什么说生命内在最冷静最灵动的是我们的知性?
智慧的智字为什么会在知的下面加个日字?为什么说想要悟道,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念头?
《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后,曾子马上接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共是七步。
我们刚才可是说过了,要想成就大业先有大德,先成为大人。成为大人要先有大德,而想要有大德你先要领悟大道。
怎么才能领悟大道呢?
各位!这就是秘密。这就是儒家的心法。别看很多专家学者讲的头头是道,他们多数没能领会这七步。
曹植曾经七步成诗,只要按照曾子教给我们的七步做之后,有朝一日我们就能够领悟大道,我们心就可能和大道相通。
哪七步?
知止,知是第一步,止是第二步,定是第三步,静是第四步,安是第五步,虑是第六步,得是第七步,得是最终的结果。
你要想有第七步这个得,这个收获的,必须按照前面六步一步一步来。用今天的话讲是程序,是步骤,是流程。
曾子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的第一个秘密就是,悟道的起点,悟道的那个力量,悟道的那个本质是什么?是我们内在有一个存在,那个存在叫做:知。
这就是学者和那些修道的人最本质的区别。
我们的内在,每个人都有一个灵动而强大的存在,潜意识中那个观察员和裁判员被称为知。
因为我们内在有知,所以我们才能用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
什么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觉器官和思考器官。
六尘就是眼睛能够接触到的看到的,耳朵能听见的,外在的都叫尘。
我们看见了一个东西,我们看见了一个人,我们听到了一件事,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我们闻到了一股气味,我们的舌头尝到了一种味道,我们会产生的这种感觉,这叫识。
这些识,有一个总的主宰。或者说我们眼睛在看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知不知道我们的眼睛在看什么?知不知道内在有一个存在知道我眼睛的干什么?
比如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知不知道我自己在喝茶?知道你在喝茶的那个存在是什么?
那个就是知,就是我们生命内在最灵动、最强大、最敏锐的一个力量。它是我们生命的总指挥。
其实不玄乎,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我们的注意力。
那谈到这个注意力,谈到我们内在这个知,得再讲讲另外一个汉字,智慧的智.
大家看智慧的智,是不是知识的知,知道的知,下面加个日。
日是不是代表光明,是不是我们内在的那个知亮了。就是内在最灵动的那个知,能够让它亮起来,又回到最初的明心见性。
所以,为什么你去读王阳明读《传习录》,是对的,但是只读书是远远不够的。
怎么办?最好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通过自己的修行,让自己内在的那片光明出现,那才叫智慧。
只是文字去看一看,去解释解释,去把它背下来,那只是叫知识,不叫智慧。
要想真的能够去领悟去感知这个道,首先我们自己的知道内在有一个灵动的力量,一个非常敏锐、非常强大的存在,那个叫“知”。
你得调动它的因素。所以感悟大道,第一个关键就是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怎么能够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后面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