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又看完了一本英文书,Carol·Dweck教授的mindset(中译名:终身成长),相信大家对这本书都不陌生,对”成长“这个词就更不陌生了,多数人每天都喊着要成长,即便没有出声,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想法或者行动,不妨先来看看几个场景。
常见场景
女生给男生打电话,但是男生没接,女生就觉得他不爱自己了;
上司看了我的汇报材料,认为我写得不好,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简直是个废物,我”听进去了“,很难过,回到家还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孩子成绩不好,当父母的我就觉得ta不是读书的料;
自己没考虑周全,把活动搞砸了,觉得自己干啥都干不好,一无是处……
相信你对这些场景都不陌生,甚至是很熟悉,不过,也许我们看到的不是全部真相,也许有另一种解释呢?
女生给男生打电话,但是男生没接,女生很失望,不过想着他可能是在忙,就没有接着打。过了几个小时,男生打电话回来,说刚刚在忙工作,已经处理结束了,准备过去找她,跟她出去吃顿好吃的,还有时间的话,再看一场电影,女生瞬间开心起来;
上司看了我的汇报材料,认为我写得不好,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简直是个废物。我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批评下属呢?我在想,他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或许可以找个时机问问他,如果上司真的做错了,并且还过度以自我为中心,那可以考虑换一个部门甚至换一份工作了;另外,他提的建议确实很中肯,我的材料的确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孩子成绩不好,也许是当父母的没有做好榜样,要不就带着孩子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吧,从这里开始,平日里我也要跟伴侣一起读书,跟孩子交流学校的情况;
自己没考虑周全,虽然把活动搞砸了,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啊,我能够获得新的体验,这可是千金不换啊,再说了,我也认识了几个新朋友,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难道不是吗?
一前一后,其实就对应着两种思维,前者是固定型思维,后者是成长型思维,到底哪个更好,相信我也不用多说,上面举例,也是想说明这点:我们永远都还有选择的余地。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有句话值得铭记:人所拥有的一切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所以,如果觉得人生还有改变的希望,那就继续看下去,如果不愿改变,也行,下面的文字就不必再看了,去做你认为更重要、更开心的事情即可。
两种思维的差异
成长型思维 | 固定型思维 | |
---|---|---|
努力 | 认为努力是应该的,通过努力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跟伴侣之间,是需要时间投入的,需要大量的沟通,这样才能让彼此变得更好。 |
认为努力不是必须的,如果一件事情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做好,就说明我本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说明我不聪明,这多丢人啊,所以,还是不努力了吧。 如果伴侣之间还需要努力维系关系的话,就说明两人之间本就不适合。 |
挑战、挫折或困难 | 所有的挑战、挫折或困难都是告诉自己,我还有提高的空间,我还能继续进步,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才能做得更好。 | 这些挫折,能避开最好,如果我遇到了困难,就说明我没有天赋,为什么要在人群中承认这点呢? |
成功 | 面对自己的成功,不会太当回事,而是选择继续前进,寻求更大的进步;面对他人的成功,衷心替ta感到高兴,自己也能从中学到很多。 | 面对自己的成功,会觉得这本来就是我应得的,如果有人不承认这点,那就是他们有眼无珠;面对他人的成功,这就是在暗示我不如ta,为什么要祝贺ta呢? |
风险 | 虽然进步是我们所渴求的,但是一定要控制风险,不能把事情搞砸,要让自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 管它呢,什么风险不风险的,只要能把这事做成,我就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到那时,我就能得到他人的敬仰,站在山巅,这种感觉想想就很美妙。 |
追求完美 | 不管当前做得如何,反正,持续做下去,肯定能越做越好的,不必担心太多了。 | 如果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能做好,那就是不行,我得重新来过,即便我这首曲子弹到最后一段了,我也要从头来过,一定要完美。 |
非此即彼 | 除了A、B两个选项,肯定还有别的选择,再想想办法呗。 | 要么我很聪明,要么我不聪明;这件事只有两种选择,只能要一个。 |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 正所谓旁观者清,他人肯定看到更多的角度,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进步源泉,凭我自己的觉察,还没法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呢。 | 千万要重视他人的评价,这是我奋斗的动力源泉,如果他人对我评价过低,那是他们有眼不识泰山。 |
上面的表格,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记录的,不保证100%全面,但,对我们理解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应该是足够了。当然,也有一些更细微的差别,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很多优秀的人都会迎接挑战,想办法做得更好,但其中一部分人是固定型思维,他们做得更好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他人的赞扬,而不是为了自己而做,当别人对他们的工作批评或者否定时,他们会强烈反击……这种人其实是没有自驱力的,他们是希望自己的成绩被他人看见,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才愿意继续前进,一切都是为了他人……仔细想想,把自己奋斗的动力建立在这上面,很不靠谱,无根之木,怎能长得好呢?
“错误的成长型思维”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你是在暗示我有固定性思维吗?我也很诧异,还能有这种想法?再这么一想,其实也是正常的,毕竟,真正的成长型思维并不容易培养,但是伪装总是能奏效的……
两种思维最关键的差异如下:
进取型人格在意自己未来的表现,更在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固守型人格在意自己当前的表现,更在意他人的看法;
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最大阻碍:得失心太重
不过,据我的观察、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好像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并没有那么容易,有一天早上,我忽然间想到这个问题,然后得到了可能的答案。
平日里大家都在追求成功,然而,我并不相信多数人追求成功,能获得相应的结果,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成长才是我想要的,我发现,我连成长都没法做到,这怎么办?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解答:stretch yourself。
成长其实也是一种结果,只不过它跟成功相比,这种结果更小罢了。凡夫求果,菩萨求因。如果能够放下得失之心,哪怕只是一点点,都是能有巨大进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