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个漏水的木桶,想要让它装满水,你会怎么做?是的,你会先找到漏水的原因,然后修补好,再去装水。给孩子补课时,你想过先修补木桶吗?
给孩子补课,你补对了吗?“你们学校哪个老师补语文啊?儿子马上升初中,想给他补补作文。”
“暑假了,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我想好了,给儿子语、数、外三门课程都报个辅导班,利用暑假把基础打牢。你觉得怎么样?”
每年一到暑假,就有好多家长让我介绍老师给孩子补课。平时孩子忙没时间补课,到了暑假,大把的时间,成绩差的要补缺补差;成绩好的要提优增效。真是应了那句:分分分,孩子的命根;补补补,家长的法宝。
这不,又有朋友打电话来诉苦了。“你说我女儿到底是怎么了?数学不好,就去补数学,数学上来了吧,英语成绩又下来了。再去补英语吧,物理成绩又不行了。这补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是啊,补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你可想过,到底要给孩子补什么?
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包括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度。广度,就是知识的丰富性。深度,就是知识的系统性。熟练度,就是知识的可提取性。知识的广度不够,考试时就会出现盲点,就是常说的“这题目我见都没见过”。知识的深度不够,考试时就会“这题目太难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知识的熟练度不够,考试时就会“啊,考试时间太短了,我来不及”。这是知识的缺陷,学科补习的过程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反思、师生交流探讨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你的孩子一上课就打瞌睡呢?如果你的孩子一做作业就走神呢?如果你的孩子一听写单词就想不起来呢?如果你的孩子一遇到难题就慌张呢?如果你的孩子存在着类似的学习困难,一味的补学科知识有用吗?
我辅导过一个小男孩,成绩很差,语文尤其差,差到期末考试考个位数。可这个男孩的瑞文智力测验得到120分,应该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这么聪明,为什么学习学不好呢?原来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学过拼音和写字,但并不规范。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语文课教得都是孩子学过的内容,孩子觉得自己会了,上课不听也能考得不错。父母和老师也就没有意识到孩子在一年级最关键的能力——学习习惯并没有养成。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幼儿园学的拼音和汉字已经跟不上老师的要求了,这时的孩子延续着原来的习惯,上课发呆、做小动作、和同学做游戏。语文成绩一下子从90多分到了40多分。老师惊讶,父母着急。觉得孩子知识没有掌握,老师和父母就一起开始给孩子补缺补差。白天在学校里,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学认字;放学回到家,父母又化身语文老师,还是拼音、认字、听字。孩子几乎就没有学习习惯或者说学习能力,于是乎 “老师前面教,孩子后面忘”、“父母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在那目瞪口呆”。老师和父母觉得“我在给你补课,你却三心二意,根本不想学习”,“你不学,我就打”!“打”、“骂”、“抄”一起上。在学校被老师骂、被老师罚抄;在家,被父母骂、被父母打。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得了抽动症,一上语文课就面部肌肉不由自主的抽搐。现在抽动症治好了,可期末考试语文才考了几分,数学本来挺好,可因为不识字,考试时没人读题了,也就考不出来了。
我问孩子的父母,如果你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有人在一边监视着,稍有不慎,就是一顿骂甚至一顿打,你们能做好么?你们会喜欢做家务么?孩子的父母沉默了。孩子本来就缺乏语文学习的能力,对语文有恐惧感。父母和老师的做法又加重了孩子对语文的恐惧和厌恶。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一上语文课就担心、焦虑、开小差,一听写生字脑子就空白,一做语文作业就拖拉、磨蹭。对语文的极度厌恶让他期末考试时做了一个让老师、父母无法理解的举动——“从监控里看到儿子考试时根本不写,在和后面的孩子玩”。所以老师和父母觉得孩子有心理问题,把他送到我这来了。
孩子有心理问题吗?有的。严重的学习障碍。在孩子需要补学习能力时,给孩子补学科知识,就好比一个人营养不良,不一定是吃的不好,还可能是吃了不消化。不找准原因,就开始大补特补,你不生病,谁生病?
这个孩子的情况有点极端,但像这样学习能力不足,而不仅是学科知识不足的孩子其实有很多。对于这样的孩子,不先做学习困难的干预,而一味地去补习学科知识,就好比往一个有洞的木桶里装水,怎么装,也装不满。如果洞太大,水的冲击又太大,木桶还可能散架。
你的孩子补课,补对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