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英语:Socrates)(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身材矮小,容貌平凡,一生艰苦,不讲究吃穿,只喜欢专心致志研究学问。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老师。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对神不敬、腐化青年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而流传。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相当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一、无知是最大的恶
1.知而不行。只知道外在规范,没有了解内在道理,跟人性的关联,没有真正了解。
2.不知而行。只是碰巧而为之,不能长久。
3.没有人故意为恶。对外人来说是恶的事,在行恶人看来,却是当下的善。
二、倾听内心的声音
1.精灵与幸福。英语里精灵叫作“daimon”,幸福叫作“eudaimonia”,“eu”就是优质的、好的,人一生得到一个好的精灵,就是幸福。古希腊认为人一出生便伴随精灵,会在某刻从内心给人以某种人生启发。
2.只说不,不说是。苏格拉底强调,内心的声音只会对他的不当行为说“不”,而不会对正当的行为说“是”。
3.内心中最后的坚持。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转捩点,每当人类社会危机出现,这个时候都有一个确定之物不可怀疑,那就是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恒存的,坚持行事正当的义务,这是一个绝对的义务。
三、苏格拉底反诘法
一种哲学质询的形式。通常有两个人在对话中,一个人因为同意或否定另一人而提出一些假定的问法,请对方不断的说清楚,被成为反诘法。苏格拉底被视为这种反诘法的先驱。
四、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这种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进行的方式,也称“问答法”。
五、轶事
1.苏格拉底的无知。苏格拉底有个朋友到德尔斐神殿去问一个问题。“在雅典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明智?”结果得到的答案是“没有”,朋友立刻告诉苏格拉底,可是苏格拉底却怀疑的说:“我怎么能算聪明呢?我一天到晚跟别人讨论问题,我自己都没有把握。可是神说的话一定有道理,为了去了解神到底什么意思,我可能要去考验一下看看神是不是讲错了,所以我就设法去找一找真正明智的人。”于是,他就带着一些年轻的朋友,去拜访三种在社会上都被认为是很明智的、很聪明的人:城邦的政治家;知名的作家;技术精湛的工匠。拜访后他发现,这些人在自己之外的领域什么都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最后他得出结论说:“神为什么说我最明智呢?因为只有我知道我是无知的。别人都跟我一样无知,但他们自以为有知,在自己本行以外的事物也以为自己胜过别人。”苏格拉底是在提醒人们,只有神是明智的,人的明智其实没有什么价值或根本没有价值,成为神眼中最明智的人,是因为无知胜过自以为知。
2.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不但相信雅典人相信的神,而且就是神送给雅典的礼物;自己不但没有败坏青年,反而是雅典的恩人,不断警示人们不要自满,不要追求金钱荣誉这类身外之物,而是要真正关心自己的灵魂。法庭第一轮投票,以280票对221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在对原告量刑的回应中,苏格拉底表现得比之前更加视死如归,甚至带有些蔑视和傲慢的姿态,他说如果按照自己的所作所为给雅典带来的贡献来说,他不但不该接受任何刑罚,反而应该得到城邦的奖赏——让他这个穷人终生得到城邦的供养,像奥林匹克冠军那样享受免费的饮食。不出意料,第二轮投票中,法官们以更大的票数差距判处了他死刑。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3.劝说好高骛远的人。据说,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但是他能力欠缺,只是在想入非非,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劳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劳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使格劳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劳孔回答。“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哪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果然,格劳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看到格劳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劳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正像你所说的。”格劳孔回答。于是苏格拉底请格劳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劳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劳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劳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劳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看到格劳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格劳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劳孔被说服了。
六、名言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要去做的哪个更好,除了神之外谁也不知道。”
“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以此关心灵魂的健康。而自己就是神馈赠给人们的那只‘马虻’,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
“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快乐的秘密并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
“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我认为闲暇是所有财富中最美好的财富。”
“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不懂得工作真义的人,视工作为苦役。”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父子兄弟间相爱,本出于天性,而要讲究利害,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夫妇结合,本出于情爱,而要以经济为条件,就失去了相爱的本意。”
“田野与树木没有给我一点教益,而城市的人们却赐给我颇多的教益。”
参考文献:
得到app,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柏拉图,《苏格拉底申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