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赚得更多吗?
在投资领域里,“贪婪”像一个魔鬼,有着无数的化身,无所不在,几乎总是“所向披靡”。(如果你有哪一次被“贪婪”这个魔鬼摆了一道,不用惊讶,那实在是太正常了,如果因此栽了跟斗没死并且还醒悟了,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最可怕的情况是这样的:
️️️
✨很多人的贪婪,来自于无知。
✨当人们想要一个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时候,那就是贪婪。
✨可是,当他们那么做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么做是贪婪,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东西原本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原本就应该”拥有那东西。(以为是自己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还理所当然的觉得是自己的东西,这种想法太可怕了,我以前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不属于你的东西,那就不该去贪婪它。)
➖➖➖➖➖➖➖➖➖➖➖➖➖➖➖
举个例子,借钱不愿意给利息,就是一种贪婪。
利息就应该属于放贷者。
✨金钱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利息。✨这世界就没有“没有利息的钱”,哪怕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是“负利息”。(所以说“不愿意支付利息”,即“想要实际上属于别人的钱”,就是一直极度贪婪。)
️这种“贪婪”来自于无知 ,很多的时候并非“故意”,甚至整个社会都一并无知。
民间小额短期借贷的利率一直不低,但如若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达到15% 以上,就已经开始存在很高的系统风险。➡️若是达到 25% 以上,基本上两年内(即8 个季度周期)必然崩盘。
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 15% 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很可能原本就不属于自己”,于是,无知无畏。(这么高的投资回报率是不可能属于自己的,股神巴菲特都没办法做到每年的投资回报率达到15%以上。所以一定要提防这些所谓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品类。)
贪婪最终肯定是“遭罪”,因为无知之下贪婪的人都很被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已经在不得不承受那恶果了。(贪婪的下场就是自食恶果。)
巴菲特给出的“参考标准”绝对是中肯的:
️️️
✨我必须确保买到的是在长期至少获得 15% 复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这还是在对行业对企业有深刻研究与认知的前提下➡️这一点很重要,️有知有畏,才能有滋有味。所以必须先了解这个行业前景好不好,企业是否有潜力。)
️大神格林布雷的一个类比特别精彩,值得牢记: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所以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很重要,不要当一个被人宰割的傻子,被别人割了韭菜,还笑嘻嘻的。)
➖➖➖➖➖➖➖➖➖➖➖➖➖➖➖
绝大多数人只懂得讨论“回报率”,而不是“年化回报率”,更不是“复合年化回报率”。
“复合年化回报率”
️️️
✨一般都是指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的总体回报率的多少,是长期的回报率,而不是一两个月这种短期的回报率。
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价值”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长期”应该先排上,然后再就加上“价值”,即“长期价值” ——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
诱惑可以如此定义:️️
✨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短期看来有价值的东西,并不能代表长期有价值,那么往往是这种短期的价值在诱惑我们,就比如你一直想买的工具,当时买的时候,就看到的是它短期的价值,没有想过买了它之后,是不是经常用到,结果买回来之后,用了一两次,就闲置在那里。那么这件东西对自己来说就是没有长期价值的。)
️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请牢牢记住:你要追求的是 “至少长期年化复合增长 15 % 的目标”。不要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诱惑。)
这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那只是市场历史数据记录,而不是幻想者未来可能的实际经历。
等有一天,自己真的身在其中就知道了,从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角望过去,每时每刻的价格,都既看起来像最高点,又看起来像最低点。(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只能看到以自己为起点,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自然就会很片面。)
巴菲特的师父,格雷厄姆有个极度精彩的类比:️️
✨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股票市场既然短期来看只不过是投票机,那就让别人投票就好了,反正投票者络绎不绝,根本就用不着我自己去投票,更用不着去反复投票。(投票让别人去投,自己不要去参与,少自己这一票又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若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那称重这事儿也不用我干了,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去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以后最重的那个“胖子”。 找胖子很简单啊,就看谁“越吃越多”呗。(选中最有价值的股票,看好它未来的趋势,而不是短期的股价波动。)
️想明白“学会如何找到未来的胖子”这事儿,应该是有把握有机会学会的,这个学会了,我再想要,就不是“贪婪”了,因为我有本事要,这样的东西应该属于我。(多去了解这个股票背后的价值,再决定投不投,最重要的是自己了解了,而不是朋友说这个好,就去投,不懂就不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