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刚结束一个会议,一个朋友找我诉苦,原因是她在公司做了一个项目报告,结果被领导和同事否定了。电话里的她超级丧,说了一大通,列举了自己进公司一年来所有失败的记录……
大概说了四五条失败记录之后,她下了一个结论:“我真的太差了,干啥都不行。我根本就不适合这个工作。”
听到这些话,我本能的反应就是鼓励她,说她在我眼里是那么优秀,根本不是她说的这么差。
“你之前那个项目不就得到了大大的认可嘛,你做事一向这么认真负责任,真的很棒的。”
结果她说:“好吧,我就当你是安慰我。但事实就是我真的很失败。”
……
空气突然安静,轮到我开始沮丧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就是对方的 “自我否定式” 诉苦,让你感觉到了无力,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说什么?
实际上我的那番鼓励并不违心,在我看来她就是这么优秀,清华毕业、履历那么漂亮,工作又那么有热情……
但是对于一个决心自我否定的人来说,此时的鼓励再真诚,也只是 “无效安慰”。
毕竟她已经罗列了一堆证据来支持她的结论。
话说回来,生活中谁又没说过几句自否的话呢?
“我真的太差了,没公司会要我。”
“我就是个学渣。”
“像我这么丑的人,谁会看上我?”
当你陷入一系列的沮丧中时,你的自我否定是想要表达什么,又想要得到什么安慰?
但是回想我跟这位朋友的沟通过程,我以为 “鼓励” 并不是讲道理,是一种包容和接纳。
那为什么她听不进去我的鼓励呢?
原来在这时候你的肯定和夸奖,其实是在否认他当下的情绪,并试图转移或者替换这些情绪,好像在表达 “你不能觉得自己不行,你一定要自信。”
我们以为几句鼓励可以带来自信,但是实际上却作用不大。
因为自卑的情绪、自怜的情绪是很正常的,它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在试图回避这些情绪。
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其实是情绪引导,应该怎么做呢?
有几个小技巧:
1.你可以适当自我暴露,他聊他有多失败,你也可以聊聊自己的失败经历,但是别比惨;
2.询问他的一些感受,比如关心他今天具体的经历。以我朋友的例子来说,可以问问她报告完大家都给了什么意见,这些意见是中肯还是偏激,有没有不合理之类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她可能会慢慢体会到自己情绪的来源;
拥抱这些 “否定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才能调整情绪。
自我否定就是一种情绪的结果,在遭遇失败之后,你感觉到异常失落、痛苦、绝望,觉得所有糟糕的结果全是自己导致的,于是用自我否定来宣泄情绪。
这时候 “自我归因” 其实是自我否定的一个认知前提,你只有觉得 “是自己导致了所有的失败”,才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寻求朋友的帮助,向他人倾诉可以是第一步,但是当情绪被安抚之后,一个人冷静下来时,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才是长久之计。
有心理学家发现,自我否定其实是 “自省” 的一种表现,这样的人遇到事情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他们 “一日三省吾身”,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更有趣的是,有研究发现,一个擅长自省的人,往往很善于共情。面对别人的负面情绪,他们比别人更能理解对方,更懂得如何安慰。
所以,如果你经常自我否定,那说明你凡事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让自己多一些反思、少一些反刍,你会发现自己有别人没有的优势。
你情感细腻、懂得共情;
你自律勤奋,成长飞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