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35岁,人生的旅程几乎走了一半,我才突然意识到,走多少路,走到哪里,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感到幸福。
在那之前,我是一个只知道低头走路的人,并没有太在意自己是怎样走过来的。我11岁就离开父母去异地上学了,陌生的环境和强烈的竞争压力,加之我自幼好强的性格,一方面塑造了我坚忍不拔的学霸品质和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独立、自律、冷静的个性。在我的眼里,学习和学习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无足轻重,甚至连小孩子时常有的恋家情结,到我这里也被学习的动力冲淡了。我凭着一股韧劲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甚至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就为了圆一个博士梦。当这量动力火车终于开到终点站的时候,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我忽然觉得,这些年我所执着的东西不但并未令我感到满足和幸福,反而更增加了我的不满和焦虑。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我扪心自问。我努力回顾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开心、幸福的瞬间:当我与父母促膝倾谈,看到他们脸上挂着笑颜的时候;当我与老公和儿子在一起玩耍、聊天的时候;当我被一群学生簇拥着喊“老师!”的时候;当我因尽心尽力地工作,被认可和赞扬的时候……我发现这些令我感动的瞬间没有哪个是因为我得到了什么,而无一例外地都是由于我所付出的。由于我的付出,使我身边的人获得益处,而我也因他们的开心而得到满足。
于是,在我35岁之际,我对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人这一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给与;不在于需要,而在于被需要。一味索取的结果,只会需要的越来越多,到头来徒增不满和痛苦;相反,给与的越多,你就越被需要,越被需要就容易感到满足和快乐。说白了,人的幸福感并不源于自我的成就,而是主要来自我们与周围人的融洽关系。自己获得的再多,不被周围的人所认可和需要,都不会感到幸福。
我之所以会感到孤独,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年我给与得太少,索取得太多。尤其是我对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关心和付出都太微不足道了。我的人生旅途虽已走了一半,但至少还有一半的路要走。如果说我的前35年都在索取,那么,我要用后半生来给与,把爱和关怀给与我身边的人,给与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我要用后半生做一个幸福的人!
(本文为原创,如引用请注明出处;如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