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散文哲思
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作者: 老碗哥 | 来源:发表于2019-06-23 20:42 被阅读4次

    前不久,西安某校在“小升初”时候,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对学生进行了面试。然而,居然好几个三好学生面试的结果是得了0分。于是家长哗然,社会哗然,舆论哗然。

    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怎么会得0分?再差,也不可能是0分。而单项满分为30分,六项之一,品德修养一项,好几位学生抱了个零蛋。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根据学校规定,这面试品德修养一项,也是由答题来完成打分的,而那几位同学压根就没答题,怎么给分?只好0分。也有道理啊!

    我们不纠结于这件事情本身,而是由这件事引申出的问题——招生该不该面试?如何面试?面试后果会怎么样?

    面试的初衷,是为了平衡“唯分数论”的应试模式,综合素质方面的参考,倒逼学生要全面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符合国家教育理念,理论正确。

    但面试的过程,本该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老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聊天交流,一问一答,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进行综合素质考量,给出评价的过程。然而,我们的理解,纯属“想多了”。事实上,正如这所学校,面试过程,无非也是由几道题的答疑情况,给出分数。而给分的依据,也是看学生答题内容的“给分项”,换句话说,是有标准答案的。

    这才是我们感到哭笑不得的地方。本该一个活活的互动过程,怎么又变成一个死死的“应试”过程。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到了执行环节,就成了这样呢?

    当你有一个想法时候,放在具体的一个人身上,可以行得通。因为这个想法需要人的运用才有效果。

    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但是当你把一个想法,放在一个系统里时候,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系统里的每个人,就和整部机器里零件一样,它不再发挥人作用,而是依赖于一个机制才能完成整个系统的目标。人的作用是,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人处在一个系统里面时候,每个人只能充当零件,人的作用收到限制。因为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自由发挥的后果,就是整部系统难以正常运行。

    最后就只能依赖机制,每个人每个零件只是执行机制里的一个指令,而且这个指令越简单,越有利于系统整体上的运行效果。

    因此说,“面试”招生,原本是众多家长心中的一面希望,希望老师能发现自己苦苦培养起来的素质过硬的孩子。可只要操作上失当,这仍然是一道泥坑,还是一道让你欲哭无泪的坑。

    无独有偶,就在这所学校“面试0分”风波未平之际,西安另一家幼儿园又爆出惊人语录——我学的是养天鹅的技术,我不会养猪。

    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这句雷人语录背后,是该园园长的解释——我们收费高,不可能降价,因为降价后,很多卖菜卖鱼的孩子就进来了。这样我们整体上幼儿园的素养就降低了。

    其背后的逻辑是,卖菜卖鱼的人素养都差,他们的孩子素养,必然也好不了。我们不肯收素养差的孩子,我们从家长的职业就能判断孩子的素养。

    好了,前一所学校在面试学生的档儿,这家幼儿园已经公然“面试”家长了。

    这家幼儿园认为,由于家长的素养决定孩子的素养,操作上太复杂,于是由家长的职业决定孩子的素养,来的更直接更简单些。

    这,只是一个“苗头”。紧随其后的,是一些人的认知,认为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就要提倡和推广面试家长这样的做法。

    这里面有着说同样的话,却是两种思想的人。一种人理解的“面试家长”,是学校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察言观色之后,对家长进行评价,家长评价高的,孩子自然差不了,收。家长差的,孩子好不了,不收。

    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另一种人理解的“面试家长”,就简单了。因为具体操作中,面试老师与被面试的家长之间,交流沟通评头论足,充满老师个人强烈的主观感受,不够客观,也不够标准统一,会形成同一个家长,这个老师打分高,另一个老师打分低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人为差异性,干脆统一起来,标准操作。那就是从家长的职业,家长的地位,家长的经济状况,来评判孩子的质量。

    先不要说这种逻辑的荒唐性,就算学校一厢情愿,就算一些教育工作者力促面试家长的形成,那么一旦开始这样的操作,社会将是什么样的反应?

    从第一种人理解的面试家长,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原因很简单,全靠面试老师主观打分,缺乏说服力。从第二种人理解的操作上,学生分等级分群体,通过面试家长,给不同职业的家庭和个人,划分了高低贵贱的政治色彩,引发行业间对立和仇视,更多社会矛盾迅速积聚。

    这是家长们能答应的吗?是国家鼓励和希望的吗?

    面试学生,尚要谨慎操作,面试家长,绝不可取。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教育的结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的进步,也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方式。

    从我们有生之年看,教育的行进路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不重视,养大就成。

    第二阶段,重视,只在外形上,物质上,经济上。

    第三阶段,高度重视,各种培训班,课外辅导,高价学校,怎么烧钱怎么来。

    第四阶段,教育理念的觉醒,开始认为培养孩子,不是只做到第三阶段那些。

    第五阶段,教育理念的百花齐放。都开始重视“人的教育”,但是理念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第六阶段,精英们的理论正确,开始引导。

    没有这个过程,想穿越到位,是行不通的。

    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现在是哪个阶段呢?第三阶段为主,第四阶段出现的时候。

    对于我们老百姓能做的,第一,先对未来一段时间人来个讨论,达成一致,然后从现在开始,就朝着那个一致的认识努力。到了那个时间,孩子符合了今天的预判,正好就是那个时代需要的人。这就成了。

    我很早以前也说过,教育是有时代性的,有历史性。你教育出来的人,一定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人,这才是成功的具体定性。别抽象,别真空。

    每个家长无论怎么教育,都不可能希望教育出来的人,与社会格格不入,不幸福吧。

    30年一个时代,想想吧。未来30后,中国时代是什么样?需要什么人?你培养成了就是两代人的幸福,培养不成,毁的可能至少在三代以上。

    拿今天的时代说,无论你怎么能耐,不会赚钱,就是所有失败中最大的失败。再30年后,社会是不是要以“能赚钱”为时代主流价值观,不可而知,但可以推理,预判,然后去有方向的培养。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如何做人,还是如何做事,还是需要哪些本领技能,品德修养,都必须是具体的,与时代融合的。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李白在那个时代,会作诗就足以让他衣食无忧,成了名人。要放今天你把孩子培养成那样的人,就是懒怂一个,好吃懒做,兴致来了能作诗,却狗屁都不是。个人价值要被时代价值观所认可,才是成功。

    今天你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么你本身就有钱,如果你本身都没房没车没存款,生活压力大,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后面如果带着三个字——不赚钱。那你就得不到认可,所有人不认可你,时代也不会认可你,你也就啥不是,就是个失败的人。别说你的思想多么丰满,你的人品多么耀眼,一点价值都没有。连孩子都不会认可你。你还怎么教育孩子?

    每个人判断不一样,如果你判断2-30年后,名校出来的人照样是时代的翘楚,那就努力培养孩子往那个方向走。但前提还是要提醒一下,看看孩子是不是那块料,是就拼命干。这和朗朗成功道理一样的。不是那块料,看是哪块料就往哪方面努力。

    如果你判断几十年后,社会不再对名校生感冒,那你今天所有的教育行动,就该从手边开始执行了。用不着挤破脑袋往贵族学校挤了吧,用不着用少活十年也要拼命赚钱够孩子辅导班的费用吧。

    当你理顺了这一切,每个决定都会有意义了。

    西安就有个学校,招学生只招父母有钱的。

    从他们的角度解释,认为有钱人的素养比例肯定要比穷人的素养比例高,这个理论正确,我表示认同。所以要招素养好的学生,肯定他父母先得有素养吧,好吧,只能接受,好像人家这个逻辑没错。

    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那么我们来分析下,今天中国的有钱人,是因为素养好才赚到钱的多,还是把钱赚到后才有素养的?我的结论是后者,也就是说在有钱之前,或者赚钱过程中,素养这个东西,可能还是绊脚石。

    从结果导向看,那你希望孩子将来是有钱人,还是一个有素养,却难赚钱的人。如果是后者,那么在某些权威那,你这个素养,因为不在有钱人行列,也就认为是没素养了。

    换个角度说,学校面试家长,从学校来说,到底是面试家长是否有素养呢?还是面试家长是否有钱呢?你作为家长,有没有素养人家一时半会看不出来,但是你有没有钱,人家可是分分钟就知道了。

    你如果是没钱的主,其实在人家那里,就已经把你划拨到没有素养的行列了,你还怎么让孩子进入人家的学校?

    如果你认为我那个结论就是错的,认为在中国的今天,是因为人家有素养,所以才会赚钱才有钱,是因果关系。那些没素养而有钱的,是碰运气的,是极个别的人。那么我后面说的那些,就可以完全不用理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招生“面试”来了以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vw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