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史记札记知罪春秋
【老秦人的故事】17、晋文霸业

【老秦人的故事】17、晋文霸业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13:09 被阅读30次

    1、温地会盟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人,秦人,于温。

    冬,会于温,讨不服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又举行了一次会盟。

    这次会盟,在温地会盟。

    在会盟过程中,晋文公提议让天子和臣下一起去打猎。

    孔子评价这件事情,说

    以臣召君,不可以训

    让臣子召来君主,这不能作为榜样。

    当然对于周襄王而言,晋文公的命令,他敢不听吗?但是内心是深深的反感,这种强权政治。

    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

    2、曹国复位

    晋文公城濮之战后,得了一场大病。

    那时,医疗条件也不行。往往是巫医不分,但是巫医不分,并不代表治不了病啊。

    于是曹共公就买通了晋文公身边的一个小臣,让他如是这般的说。

    于是小臣就跟晋文公说:你知道为什么你得病这么严重吗?

    晋文公说:可能年龄大了。

    小臣说:不是。是因为你缺德。当年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分封异姓诸侯。天下诸侯归心。但是你征服楚国后,把曹、卫这些姬姓诸侯,跟你同姓的诸侯,都灭掉。看来先祖唐叔不保佑你啊。现在你恢复了卫国的江山社稷,却忘记曹国。这样赏罚不明,你何以称霸?

    晋文公一听,晋文公老成谋国之人,一眼就看穿了这个人,非常高兴。就恢复了曹国的君位。

    那为什么呢?

    首先,曹共公对不起重耳是实情,但是作为霸主要有容人之量。国内问题,你想杀谁都可以。国际上你首先要建立一种个人魅力,恢复国家江山社稷,解民之倒悬,天下功德莫过于此。干掉一个国家很容易,同样失去民心也很容易,莫不如扶持代理人,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比如《笑傲江湖》里的方证大师 冲虚道长,看似身处红尘之外,但是在江湖上扶持令狐冲为代理人,来把持江湖之事。

    要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毛泽东语)

    晋侯有疾,曹伯之竖侯,獳货筮史,使曰,以曹为解,齐桓公为会而封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曹叔振铎,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且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也,与卫偕命,而不与偕复,非信也,同罪异罚,非刑也,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公说,复曹伯,遂会诸侯于许,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篾将左行。

    3、扩充军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从内,从外之间考虑,开始了扩充军队的改革。

    《左传》记载非常简略,但是内在的考虑颇多。

    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篾将左行。

    原来晋国军队不是上、中、下三军吗?现在在原来三军的基础上,增加三军。

    这就是六军,已经达到天子的水平,用来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对外号称,伐戎狄。

    这是一层考虑,另外一层考虑是什么呢?

    我们讲过,晋国国内君权很受限制。通过扩充军队,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军队里,这样就能分化原有贵族的权力。

    荀林父,晋文公的专属司机,自然是亲信。

    屠击、先蔑没听过,小角色,构不成危险。

    所以一个组织往往要提拔人才,除了君主重视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才可以去冲击原有的利益格局。

    在经济上也是如此,但凡经济增长迟缓的地方,他的利益格局十分稳定。以中国为例,人情社会几乎无法突破。现代化的契约格局无法建立。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大量的非本地人去冲击这种利益格局。

    可能还有一层考虑,在于,亲信掌握军队,在国内有动乱的情况下,可以马上去平定。

    可以讲,这个霸主,当的太难了。

    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篾将左行。

    4、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1年,城濮之战后第二年。

    夏,六月,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鲁僖公和一大堆卿会盟,重申温地会盟的精神。温地会盟什么精神?讨不服。

    谁不服?郑国。

    于是第二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侵袭郑国,看看郑国能不能攻打。

    结果狄人出马了,狄人消息灵通,听说晋文公一心一意盯着郑国不放,于是攻打齐国。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谓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我们讲了一大堆晋国如何如何强大。

    那么对于秦人而言,他们对于晋国强大是怎么看待的呢?

    秦晋之好,真的是名符其实吗?

    当然不是,对于秦人而言,旁边一个大国在那里,秦人怎么可能高兴?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征讨郑国。

    借口是,郑国既投靠楚国,又心向中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郑国人慌了,一次来,来两尊大佛。

    怎么办?

    郑国大夫佚之狐说:不如去找烛之武。

    郑文公于是去找烛之武。

    烛之武说:老夫老了,没什么用了。况且我在年轻之时,就没有什么用。

    郑文公说:是寡人对不住你,但是现在国破家亡之时,望先生以大局考虑,为民众们考虑。

    于是夜里烛之武偷偷去了秦军军营。

    跟秦穆公说:郑国危在旦夕,不求君侯能帮助郑国。但是灭了郑国对于秦国有利吗?

    秦穆公说:我与重耳曾经诺言,希望匡扶周室,我不能背弃他

    烛之武说:君侯这么想就错了。我不如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您剖析一下局势。

    摊开地图,手指其地

    这是秦地,这是晋地,这是郑国。

    如果占领郑国对于秦国有好处,老夫也不说什么。但是在地理形势上看,你如果灭了郑国,郑国成了你的一块飞地。郑国反而离着晋国近,很容易就被晋国夺取。你何苦为他人做衣裳呢?

    最重要的是,

    邻之厚,君之薄也

    晋之强,秦之忧啊。如果在东边灭了郑国,晋国势力强大,他还能去哪里获取资源,必然是秦国啊。

    况且,秦晋之间,老夫也不是不知道。当年夷吾答应你割地,结果回国翻脸不认人。你怎么保证重耳不是夷吾一样的人?我希望君侯三思啊。

    如果你能保留下郑国,你在就可以越过晋国的屏障,在东部扩张你的势力,这不是很好吗?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一番话,真是毛骨悚然啊。为什么呢?

    其一、烛之武切不切合实际,太切合了

    其二、秦穆公有没有把柄?有,秦穆公在西方发展势力,打出口号仁义,结果被晋国人利用。

    其三、秦穆公的政策是什么呢?扶持代理人,扶持了三任晋国代理人,结果没有一个好下场

    为什么呢?对于小国扶持有用。对于大国,还是省省吧。

    于是秦穆公欣然接受。私下订立盟约,让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守护郑国。

    当然不排除一个疑问?重耳打下郑国就不能给秦国好处吗?

    其一、补偿哪里?补偿郑国,看似不可能。补偿西边,那就是秦人的势力范围。补偿晋国土地,那晋文公还想不想当君主了?只能补偿东方的地方,对于秦国人而言,有什么用?

    其二、郑国我们反复讲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为他是楚国北向的重要屏障,如果丢失,整个政治格局就会发生动摇。

    就像现在,如果美国和中国结盟,美国打下一块地,把非洲分给中国,有什么用?你还不如把台湾直接给中国。让中国冲出第一岛链。

    最重要的对秦穆公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就是

    邻之厚,君之薄也

    对于秦国而言,晋国的强大,是秦人的忧虑。对于晋国人而言,同样如此,秦人的强大难道不是晋国人的忧虑吗?

    晋文公一看,秦穆公跑了。

    赵衰说:追击他

    晋文公指了指后面的卫士,不可。那些卫士是当年秦穆公保护寡人的人,都是秦国人,要是有什么闪失,寡人命丧于此啊。

    那么晋文公为什么不打郑国了呢?

    原因很复杂,首先打郑国,就是打姬姓诸侯,说出去不好听。当然这是次要的。

    此外,如果郑国有失,对于楚国而言,是非常大的损失,楚国元气未伤,他要是真要跟你再打一场战,你能赢吗?

    如果晋国弱了,秦穆公还在后面插你一刀,怎么办?

    那这个霸业时间一年就结束了。

    所以国际关系有三句话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要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三句,互成体系。缺失任何一句话,都只能片面理解国际关系。

    其实烛之武退秦师,我们不妨放一个角度去看。就是站在郑国立场上看。

    郑国历经三代君主(大体上),分别是郑庄公、郑厉公、郑文公。

    这三代人执政风格完全不一样。郑庄公不必讲,郑厉公也是强硬派。到了郑文公,因为国力进一步衰弱,只能通过依附于大国而苟活。

    当然这跟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更重要在于,郑国不思进取。这种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只是把现有的困难推到未来而已。

    换言之,你依靠晋国就背弃了楚国,楚国强大了,你郑国还有好吗?那有人说不对,像卫国、曹国也不是背弃了楚国吗?当然是,但是郑国离楚国近。

    所以中国人看古代战争,很喜欢看谋略,特别是像烛之武那样的人,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压根是胡说八道,没有实力支撑的外交言辞,就算再动听,又有什么用?用谋略,是你战争中本身就很差的表现。

    如果你势力很强,你为什么用谋略?谋略是辅助的,不是主体的。

    战争是要一个个士兵用命换的,不是统帅轻轻松松用几个反间计这场仗就赢了。

    那么小国应不应该搞两面派?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如果你实力很弱,你还搞两面派,那结果必然很悲惨。如果你实力足够强大,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能被保全。

    不管怎么样,郑国这回是苟延残喘了。

    晋文公不甘心。

    晋文公此次出征,还带了郑国的公子兰。

    郑文公原来有三个夫人,有儿子五个人。都因为罪过早死。把公子们赶出郑国。公子兰跑到了晋国。

    晋文公这回带着公子兰,本来是想打下郑国就让公子兰做国君的。

    晋文公于是派出使节,跟郑文公说:叔詹当年说要杀死我,我很恨他,希望你把叔詹交出来。(见【老秦人的故事】14、平凡之路

    郑文公不敢告诉叔詹,叔詹听说了。

    于是跟郑文公说:当年你不听我杀了重耳,现在养虎遗患。现在重耳要我命,只我一命,救郑国百姓,我愿意以死报国。

    自杀而死。(这是《史记》的说法,《国语》的说法不同,是叔詹到了晋军中,晋文公下令烹死他,他用一番言辞,打动了晋文公,最后放了他)

    郑国人把叔詹的尸体给了晋国。

    晋文公说:我要求去见郑文公,我要侮辱他。

    这样一来,才导演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好戏。

    现在晋文公不能这么算了,于是希望让公子兰做太子。

    郑国大夫石癸说:现在郑国只有公子兰这么一位了,而且公子兰十分贤能,就让他做太子吧。这样晋国人也能退兵。

    最后让公子兰做太子,晋国班师。

    夏,公会王子虎,晋孤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盟于翟泉,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也,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狄间晋之有郑虞也,夏,狄侵齐。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谓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5、曹国分地

    曹共公复国,但是晋文公对于曹国,反正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怎么办呢?

    不如让利给各个诸侯国。

    这招太损了,如果曹国的利益被晋国独霸,那么诸侯们一定有微词。现在我把土地给你们,既报了仇,又不会有微词。谁叫你曹国,当年投靠南蛮?

    于是诸侯们欣然分割曹国土地。

    鲁国派出臧文仲,去交办割地手续。

    臧文仲住在宾馆里,有人说:你还在这里啊。你如果先到,说明你很重视晋文公,他会对你好的。

    臧文仲听了,一想对啊,于是急急忙忙的赶路。

    到了晋国,取得了曹国的土地。从济水以西洮地以南的土地都给了鲁国,鲁国的占的便宜是最大的。

    这种拉拢的手法,我们是在春秋时期一遍遍上演。

    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分曹地也,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馆,重馆人告曰,晋新得诸侯,必亲其共,不速行,将无及也,从之,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襄仲如晋,拜曹田也。

    6、集中君权

    晋文公晚年,就是为了两件事情头疼。

    其一、就是晋国君主这个位子实在是不稳,臣下权力太大

    其二、继承人问题,这个问题是几乎所有组织的问题。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

    晋国又一次军队改革,建立五个军抵御狄人。这次可以叫做清源阅兵。接着任命赵衰为卿。

    抵御狄人,不假。因为上文我们讲过,狄人都敢去打齐国了,看起来狄人势力很强大了。

    但是很明显看到,赵衰作为晋文公的亲信,地位开始提高。

    除此之外,我们讲过,必须用底层的人,或者地位不高的人提拔上来。一来因为是你提拔的,他们就会感恩于你,所以后世有天子门生的说法。二来冲击原有的贵族。

    所以看那些君主,不顾人才地位低下,提拔,你以为是那么简单?

    我们看几个人才。

    第一个,箕郑。

    话说,有一年,晋国发生饥荒。像是黄河流域的国家,发生饥荒,很多情况下是跟黄河有关。黄河,在春秋时期,其实还是比较清澈的。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你就知道,中国人对于黄河的毁坏程度了。

    书归正题,于是晋文公就问箕郑,怎么救治饥民。

    箕郑说:一个字,信

    晋文公说:怎么用信呢?

    箕郑说:君主要有诚信,百官有诚信,朝廷政令要有诚信,使用民力要有诚信。

    文公说:怎么做呢?

    箕郑说:对于君主要求是非好坏,不逾越。百官而言,是上下尊卑,不侵犯。朝廷政令而言,要求不夺农时。对于老百姓而言,就是让全国百姓各司其业。

    这样百姓了解君主,即使贫困也不恐惧,他们就会拿出家中钱粮救济。

    于是晋文公看到此人非常贤能,在清原阅兵提拔他为上军的副帅。

    实际上,诚信,我们反复强调,本质是建立上下一心的信任。

    中国人不怕天灾,但是怕人祸。实际上,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天灾能伤害多少人,真正可怕就是那些当权者。

    第二个人,是赵衰。

    我们讲过,赵衰在城濮之战之前,推荐郤谷。后来推荐栾枝,总之是一遍遍谦让,到了清原阅兵的时候,文公任命赵衰为上军的主帅。

    但是改革的时效性很短,因为他是用晋文公的威望进行改革的。况且改革,把大量底层的人选拔上来,最后导致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的阴影开始笼罩在晋国上空。

    秋,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似御狄,赵衰为卿。

    7、晋文身死

    我们讲过清原阅兵,是为了抵御狄人。

    在清原阅兵后,狄人不负众望,攻打卫国,卫国迁移帝丘。

    帝丘是夏朝的君主启的孙子,中康的儿子,相的居所。

    于是这年的一天晚上,卫国的先祖,康叔就来向后人抱怨说:你给我的祭祀,都被相夺走了。

    卫成公一想,不能让祖先受苦啊。

    于是说:那也给相,祭品吧。

    宁武子说:开什么玩笑,祭祀其他人的祖先,这不符合礼制。再说夏朝子孙都不祭祀他们祖先,我们外人何必去祭祀。

    于是第二年,公元前628年,狄国发生内乱,卫国进攻狄国,狄国要求修好,于是两国重新修好。

    对于晋国这边,这一年,楚国来使,要求晋楚两国,抛弃成见,重申两国友好之宗旨,于是晋国派出使者阳处父,两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

    这年夏天,郑文公逝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逝世。

    晋文公一生,最跌宕起伏就是几十年的流亡生涯。给他霸业留下阴影就是,晋国国内始终未解决的君权危机。

    晋文公怎么去评价?肯定没有各位想得那么好。但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

    可以讲晋文公的霸业,离不开两个人的支持。

    一个是他爸,晋献公。没有晋献公的开疆拓土,晋文公的霸业未必能这么顺利。

    一个是他兄弟,晋惠公,没有晋惠公为他铲除国内反对势力,晋文公的霸业也很复杂。

    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

    三十二年,春,楚斗章请平于晋,晋阳处父报之,晋楚始通。

    夏,狄有乱,卫入侵狄。狄请平焉。秋,卫人及狄盟。

    冬,晋文公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17、晋文霸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wp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