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如何设计导入――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教师如何设计导入――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作者: 你是幸运的 | 来源:发表于2020-02-17 11:45 被阅读0次

    导入是一门艺术,简洁、新颖、妥帖、自然的导入语,往往在语文教学中寥寥数语,便能引人入胜,甚至使一节课充满了生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导入方法呢?于永正老师在《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

    方法一:激趣导入法

    下面这是于老师在教五年级《鲸》这一课时的导入语:“同学们,课间我听四年级一班的两位同学在争论,鲸是不是鱼,一位说是,一位说不是。这两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然后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个《鲸》字,对大家说:“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把《鲸》这一课读一读,读过后评一评,谁说的对?理由是什么?”

    学生们都迅速地将书翻开,于老师说那“沙沙沙”的翻书声很像春蚕吃桑叶时发出的声响。这时于老师边巡视边加强道:“这理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看出来的。”其实呀,课间根本没有发生学生争论“鲸是不是鱼”这件事,是于老师故意说得煞有介事,借此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方法二:读、说结合法

    完成了上面内容以后,于老师做了第二次引导。

    在学生读懂全文,找出了说明鲸不是鱼的两条理由以后,于老师接着抛出了这样的导语:“读懂了课文,只是第一步,读懂了还得记住。因此必须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才行,告诉大家呀,四年级一班的老师正好在我们班听课,谁记住了就请把“鲸不是鱼”的理由讲给他听,再让这位老师转告那位认为鲸是鱼的学生”。

    于老师故意说得煞费苦心,就这样“读”和“说”有机结合,使说的训练变成了现实的言语交际。

    方法三:由课题导入法

    如何导入?要因文而异,有的课文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比如他在教《老水牛爷爷》一课时,便是由课题导入的。

    上课以后,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爷爷”二字,问大家:“爷爷指的是什么人?比如说你的――”学生当然是掩口而笑,没有一个举手的,因为太简单了,他们都不屑于回答。于老师却执意让他们说,他请一个活泼、调皮的男生站起来说:“爷爷就是爸爸的爸爸”。这时于老师说:“对,不过这只是一年级的认识水平,你爷爷的哥哥或弟弟,你喊什么呢”?那名同学脸红了,这时于老师转身又在爷爷前面,加上“老水牛”三个字,指着黑板上的老水牛爷爷五个字问:“有喊老水牛爷爷的吗”?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于老师趁机说:“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0课就有,不过,你们打开书看一下,这个题目中的老水牛指的不是真的水牛,而是一个人,但是为什么人们称这个人为老水牛,而且叫他爷爷呢,请你们读读课文,然后告诉我。”

    方法四:人物画像导入法

    有一次于老师上了一课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文中写了一个瘦长脸,八字眉、小眼睛、尖下颚的吝啬鬼。一上课于老师就按书上的描写用粉笔“刷、刷、刷”地在黑板上先勾勒出了这个人物的“肖像”。

    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画的画,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然后他问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不认识。”学生们笑着说,女孩子笑得更开心了。这时他说:“请打开课本,翻到第九课,看看我画的是课文中的哪一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兴致勃勃地打开了书。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

    方法五:情景导入法

    在讲授《月光曲》一课时,于老师使用的是情景导入法。如:一上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的优美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们屏气凝神地听着,他们的兴奋中心立刻被集中在美妙的琴声上。这时,于老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100多年前,德国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劳苦人民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就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说到这儿,他转身在黑板上端端正正的写下来“月光曲”三个字,学生们边看边静静地听着,乐曲声把他们带进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方法六:悬念导入法

    遇到故事情节写新奇事物的课文,于老师则是以悬念导入法导入。比如他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这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四周寂静无声,突然,一个黑影闪进一个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他来到窗下,摸出了小刀,准备划破玻璃,进去偷珍贵的字画,可是刀子一划玻璃,四周顿时响起了警报声,警察立刻赶来,罪犯束手就擒。咦,这是什么玻璃?他怎么会报警?告诉你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

    这个导入语一结束,还没等他说请“打开书”,就听见了哗哗的翻书声。这种导入方法,和前面说的激情激趣法最明显的不同点是,它能制悬念并引起学生的读书欲望。

    当然,设计导入方法要因文而异,要自然,既不能为导入而导入,又不能扯得太远,说得太多,以免“喧宾夺主”,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有的课文则干脆使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根本不用设计“导入”这个环节。

    导入是一门艺术,尽可能保持导入这个教学环节的新颖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如何设计导入――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kb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