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ScalersTalk成长会“心理学”专题晨读作业记录(《这才是

ScalersTalk成长会“心理学”专题晨读作业记录(《这才是

作者: 素衣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08:08 被阅读1次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14日 页码:1-22 序和第1章 持续行动第1天

    Q1 译者序V: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往往并不是科学的心理学,而是包装精美的心理学。你认为在生活中,有哪些算“包装精美的”心理学?

    A1 灵修、吸引力法则、调整自身与宇宙“同频”等,都是无法证伪的,却常以“心理学”的面目出现。

    Q2 译者序V:心理学具有概率与领域特异性,无法针对性、面面俱到解决个体所有问题。你是否在读心理学前对这门学科有过“解决个体”问题的预期,比如解决你某个特定问题,你现在如何看待?

    A2 我在读心理学前,有期待通过对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掌握,更深刻地洞察人性,避开一些非理性的坑(如被营销手段套路),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健全心智和良好的亲密关系。现在看来,虽然心理学不一定能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但依然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心理学不是万能的,其所有的结论都具有概率的性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但是它能在认知层面给予我们很多裨益,因为人性是相通的。

    Q3 如何看待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发挥的作用?

    A3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一种“品牌效应”,他开启了一片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全新领域,对社会文化、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真正让世人开始了解和重视心理学。然而,弗洛伊德的光芒掩盖了其他领域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和成就,让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长期停留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看不到心理学研究后来的种种进步早已超越了它;另外,弗洛伊德构建的精巧理论缺乏实证性,为后来众多伪心理学和虚假治疗手段的滋生和发展留下了后门。

    Q4 P10在我们更接近人类本质及起源的时候,残余的反抗势力仍然存在。你在拓展自己新知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反抗势力”?

    A4 有时候了解了对诸如“上火”“寒凉”之类的中医概念的更科学解释,就会觉得长辈的一些禁忌其实不是很有必要,但通常也无法扭转他们的观念,只能取个平衡。

    Q5 P14为什么说同行评审是对消费者的“唯一保护机制”?

    A5 因为当公众面对真实性可疑的科学发现时,可以通过考察这些发现是否在得到认可的科学期刊上发表过以及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来分辨真伪。消费者毕竟不是某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很容易被自己不懂的概念忽悠;而同行评审就是一个客观公正且专业的第三方。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15日 页码:23-40 第2章 持续行动第2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6 一个理论只有可证伪才能算靠谱的理论,为什么要可证伪?可证伪的概念,在你的学习和工作中有什么应用?提示:可以结合挫折、假学习、假努力、边界等概念回答。

    A6 因为可证伪的理论是可以被检验的,能接受同行评审,产生公共知识。一个理论只有可证伪才具有预测性,才能在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推动科学不断向真理逼近。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利用可证伪概念来评判学习或工作方法是否切实有效。譬如,跟着S君进行英语发音练习,每个音标发音时的动作要点规则就是一套可证伪的标准。只要严格按照发音规则,做到舌部、声带、唇齿等各部位的规范动作,就能发出对应的音素。如果发音不标准,总能找到相应的不到位之处。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只要尽量理解发音规则,然后尽量把每个细节做到位,就能把音发标准。相比而言,如果只是单纯的听音模仿,因为每个人的听力敏锐度和模仿能力不同,出来的效果可能和原音有较大出入,还自我感觉良好,这就是一种证伪性不佳的方法。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16日 页码:41-58 第3章 持续行动第3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7 你如何理解“操作性定义”?请用你的语言解释信度和效度(答题时不看原文)。

    A7 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是把抽象的概念与具象的可观测事件关联起来的定义,具备测量检验的可操作性。信度指的是可信度,亦即使用同种方法多次测量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效度指的是有效性,即测量的对象是否合理。

    Q8 你如何理解本质主义,你认为你是本质主义者么?人们为什么会采用本质主义的视角,提出要求,看待问题?

    A8 我理解的“本质主义”,就是试图从内在本质的角度对现象下一个最终解释,因此特别在意概念表述的文字精确性。我不认同本质主义,我觉得这是一种试图自上而下认识世界的方式,偏向唯心主义。就像认为整个世界或者宇宙都是由一个“终极意志”设计出来的,因此一定有个终极解释,并且凭借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能够直接参透。事实上,科学是一步步进步、一点点靠近真理的,这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人类科学、认知、语言的局限性,决定了不可能像本质主义那样,追求一个不具有开放性、不可被修正的最终解释。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17日 页码:59-80 第4章 持续行动第4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9 在你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是否采用过“个案”代替“全部”造成认知偏差的结果?

    A9 以前也曾经觉得星座还蛮准的,觉得自己和某些星座的人比较合得来,和某些星座的人比较不对盘,但其实都是个例和巧合。

    Q10 P64为什么采用控制组的数据就可以知道缓解病人的是安慰剂效应还是本身的疗效?你能在你家中所储备的药品说明中,找到关于安慰剂效应的文字描述么?

    A10 因为如果服用新药的被试反映的缓解情况数据明显比服用安慰剂的控制组高,则可以说明新药本身具有安慰剂效应以外的疗效;如果两组的数据相当,则说明新药本身没有明显疗效。

    Q11 鲜活性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你在个人决策中,是否有因为鲜活性而被带跑的案例?

    A11 在餐厅点菜,图文并茂的菜单会比纯文字的菜单更激发人的食欲。当年家里要买车,选来选去没有决定,后来表哥说他新买的马自达6不错,看着也确实还行,就跟着买了一部,连颜色都买了一样的。

    Q12 虽然我们知道用个例见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几乎无效的,但是在生活中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你有没有刻意寻找个例见证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惯例?请举例。

    A12 有时候没有条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实验,就只能借助于个例来支撑决策了。但通常这种情况是属于决策结果不是那么攸关的,比如买个啥普通的东西,用个例支撑决策可以节省时间成本。就像身边的好几个妈妈们都说某某牌子的婴儿用品好,也就跟风买了。如果是要做重大决策,比如买房子,那当然就得要花精力做信息收集和比对了。

    Q13 在你的生活中,你认为有哪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可能是伪科学? 

    A13 墨菲定律——害怕发生的事情通常会实现。事实上可能主要是“幸存者偏差”效应在起作用,亦即出现这样的情况会让人记忆犹深。实际上,出现相反情况的几率也一样高。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18日 页码:81-118 第5-6章 持续行动第5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4 请整理本章所列举的看上去是因果,其实是相关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有什么启发?

    A14 看上去是因果实则是相关的案例:1、家庭中家电的数量与避孕工具的使用呈正相关;2、家庭卫生条件与糙皮病呈正相关;3、私立学校学生成绩好于公立学校学生;4、眼动模式与阅读能力相关(因果倒置);5、低自尊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相关(因果倒置)。启发是:相关关系只是因果关系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发现了相关关系,仍不能断定因果关系的存在与方向,需要进一步的严谨实验,看是否存在第三变量,或者是否倒置了因果。

    Q15 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其实是相关关系,但是却被多数人当成了因果关系?

    A15 很多人以为是着凉导致了感冒,其实真正导致感冒的是病毒,着凉会让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但不是感冒的充分条件。

    Q16 如何理解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做实验?

    A16 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做实验,指的是对被假设为原因的变量进行操纵,通过实验控制和随机分配来保持其他所有变量不变,然后再来看这个假设变量是否会产生影响。使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排除了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第三变量的问题。因为在自然情境下,很多不同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方法可以分开考察这些自然存在的关联,找到真正的因果关系。

    Q17 生活中有哪些你的理念,可以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 

    A17 感觉早上的学习效率比晚上高。可以在早上和晚上分别找一个无人打扰的时段,在同一个环境下看同一本书,然后对比两个时段的阅读量,看是否有较大区别。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21日 页码:119-158 第7-8章 持续行动第8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8 如何理解“随机样本”和“随机分配”

    A18 随机取样涉及的是如何选择被试进行研究,即用一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选为样本,被抽中的样本就成为随后调查研究中的被试。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随机分配是指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的机会和被分到控制组的机会相等。如果一个研究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法,那么它就是一项真实验,如果没有使用,那么它是一项相关调查。

    Q19 P125科学发现包括把科学的不同领域的发现整合起来,这种联系常常在外行人眼里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领域内的发现在外行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行业内的人,却认为是有紧密关联的。

    A19 人类学研究了很多原始族群的文化现象,看似与现代文明差别很大,但通过跨文化比较,可以发现很多人类心智的共通之处。

    Q20 如何看待基础研究无法立即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说法?通过本章的阅读,你对“某个知识有没有用”这种观点是什么样的态度?

    A20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论验证,它与应用研究不同,不以把数据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为目的。然而,把时间轴拉长来看,没有什么比普遍的、准确的理论更具有实用性了。基础研究的成果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却常常通过间接地与应用联系起来,最终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所以,不能用狭隘的眼光判断“某个知识有没有用”,只要是经过了实证检验的公共知识,都能让人类对真理的探索更进一步,从而为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增加了解决的可能性。

    Q21 跃进模式和渐进整合模式,对你的成长进步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你的进步可能实现大跃进吗?

    A21 渐进整合模式,与持续行动的理念异曲同工。大量不完美的实验,经过整合后能得出一个总体趋势,获得曲折但坚实的进步;许许多多青涩的行动和练习,经过持续累积形成合力,获得成长加速度。科学家们不会坐等一个完美或关键的实验出现,而是一次次勇敢试错,变换着方法进行大量实验;我们也不应该坐等一个完美方法或时机,而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直做下去。进步即便有“大跃进”,也是由量变积累而成的质变,不会凭空出现。本质上,还是渐进的过程。

    Q22 为什么在真相没有发现之前,有些数据会呈现出矛盾的效果?

    A22 因为在科学中,证据融合的过程就好比一个调焦过程,幻灯片的模糊影像就如同互相矛盾的数据,或者是那些支持多重假设的证据。这些矛盾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问题理解得还不够充分,还可能仅仅是偶然事件,或者源于不同实验在方法上的细微差异。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22日 页码:159-186 第9-10章 持续行动第9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23 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其实是由于多个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是人们倾向于用一个原因来解释?你自己是否犯过同样类型的错误?试举出一例。

    A23 人们常把感冒归咎于着凉,实际上除了着凉造成的免疫力下降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感冒病毒的感染。如果没有接触到感冒病毒,单纯的受冻不会引起感冒;如果仅接触感冒病毒,免疫力系统正常运作,也不一定会感染继而引起感冒。

    Q24 在生活中你会不会用一个反例来驳斥一个概率趋势?请举例。

    A24 我自己的例子暂未想到,但有见过一个例子:在讨论目前我国生育率和生育意愿下降的问题时,即便有统计局数据证明,还是有人说“周边的朋友都是两个小孩,最近去产检也人满为患,小区花园小朋友扎堆,学位不够,没感觉出生率下降”。

    Q25 你如何理解“随机”一词的概念?你目前关于概率论掌握了多少知识?

    A25 随机是指每一次行为都是独立事件,相关概率不变。我认识到,概率论很多时候是反常识、反直觉的,要以严谨的统计和运算为依据。概率式的结论虽然并非是百分之百地准确,但据此作出的预测仍然是有用的。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23日 页码:187-229 第11-12章 持续行动第10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26 你是否对某些偶然事件强行解释?分析一下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A26 以前会觉得自己喜欢的、相处得好的人都是某些个星座的,如狮子座、金牛座、处女座。后来发现,其实也有一些合得来的人散布在其他星座,所以以上“规律”只是巧合加错觉。会这样强行解释,大概是出于一种浪漫主义,或者感觉这样会更增亲密。

    Q27 “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刻意学习》书中“遵守规则”的论述来谈)

    A27 对于“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我的理解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有正视它的边界,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它,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和优势,规避它的不足,包容或弥补它的缺憾。所以,这句话可以解读为:直面一个方法的不足,才能减少对这个方法的错误运用,以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Q28 读完这本书,结合心理学目前面对的社会问题,你觉得为了你自己的成长,可以做什么事情?

    A28 我觉得要利用这本书以获得个人的成长,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这本书的科学方法,审视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看看有哪些是不可证伪的伪科学,哪些是人类思维局限下的认知偏差,哪些是可以通过权威的信息渠道核查的,抱着严谨的态度去伪存真,形成批判性思维,警惕媒体和网红大v的观点操控。还可以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理性平和地向周围的人逐步传递科学理念,揭示伪科学。

    Q29 请谈一下阅读这本书你获得的启发。

    A29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一是帮助我弄明白了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是因循怎样的路径,了解了科学实证和操作主义,从而知道了如何辨识不可证伪的伪科学。二是让我感受到人类的认知偏差多种多样,对我们的观念和决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概率论、实证主义等科学方法进行自我审视和决策判断,学会查找具备科学共识的信息,具备批判性思维。三是对心理学去魅了,知道它并不神秘,它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既存在局限,又切实严谨地循着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逐步拓展已知的疆界,探索更多的未知。除应用研究外,心理学还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它们看似无法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却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解决了很多重大问题。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得到更多的正视和尊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ScalersTalk成长会“心理学”专题晨读作业记录(《这才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pl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