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24日 页码:1-20 第1章 持续行动第11天
Q1 心理学定义的四个成分是什么?心理学的四个目标是什么?(答题时请不要翻书) A1心理学定义的四个成分是个体、行为、心智、科学。心理学的四个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Q2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差异在哪?
A2 结构主义着眼于心理的内容,即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结构和构成元素,是一种偏静态的视角;机能主义着眼于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即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是一种偏动态的视角。
Q3请梳理本章提到的心理学家的名字,并用一句话总结各自的最大贡献/成就。
A3 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个正式的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爱德华·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1892年在康奈尔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以内省法研究意识。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撰写《心理学原理》;机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1892年创立美国心理学协会(APA)。
马克斯·惠特海默(Max Wertheimer):开创结构主义重要分支“格式塔心理学”。
约翰·杜威(John Dewey):机能主义学派创始人;他对心理过程的实际应用的关注,促进了注重实践的教育改革。
玛丽·惠顿·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心理学实验室之一,创造了研究记忆的重要工具;1905年成为APA第一位女性主席。
玛格丽特·沃什布恩(Margaret Washburn):第一位女性心理学博士;撰写具有影响力的早期教科书《动物心理》;1921年成为APA第二位女性主席。
海伦·汤普森·伍利(Helen Thompson Wooley):最早完成了考察性别差异的一些研究,证明性别差异不是源于先天能力,而是两性社会经验差别所致。
丽塔·斯塔特·霍林沃斯(Leta Stetter Hollingworth):利用研究数据挑战关于性别差异的主张;最早开展测试儿童极端智力的研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整地发展出心理动力学的动机原则,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创立精神分析学派。
约翰·华生(John Watson):行为主义的先驱,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寻找控制不同物种的可观察行为的规律。
B·F·斯金纳(B·F·Skinner):行为主义代表人物,通过扩展行为结果的分析而扩大了行为主义的影响;(与华生一起)坚持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定义和证据的严格标准。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强调个体拥有朝向心理成长和健康的自然倾向;(与马斯洛等一起)确立了研究整体人的观点和取向,扩展了心理学的领域,使之成为更全面的学科。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创造“自我实现”术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认知心理学家,反驳斯金纳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主张,开创了认知观点,坚称即使儿童也能生成超出其早前经验的语法。
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心理学家,在针对儿童的研究中,使用一系列心理任务来证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Q4请总结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的流派与视角区别。
A4 心理动力学着眼于无意识驱力和冲突,视行为为无意识动机的外显表达;行为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外显反应,研究行为及其刺激的原因和结果,强调精确定义和严格实验;人本主义着眼于人类经验和潜能,研究具有整体取向。
Q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述PQ4R原则,并且对标你日常的学习习惯,是否符合该原则。
A5 PQ4R原则:
1.预习(Preview):浏览学习材料的标题、图表、要点,摸清结构和主题内容。
2.问题(Question):将标题和关键术语转换成问题,作为聚焦注意力的“锚”。
3.阅读(Read):精读学习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
4.思考(Reflect):努力将学习材料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尝试举出其他适配的例子,练习各小节内容。
5.重述(Recite):合上书本,尝试尽可能详细地回忆学习材料的内容。除了在脑内回忆外,还可以用大声说出答案、写下重点难点、教授别人等多种方法巩固。
6.复习(Review):复习关键点,找出学习短板,重复前面步骤进行巩固。
对标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确实没有用到那么系统扎实的方法。这套方法让我知道,在精读学习的之前和之后,要做很多的预备和巩固工作,才能将知识牢牢锁进脑海中。今后,我会好好实践这套方法。
Q6在不翻书的情况下,完成第585页习题,报告第一遍的准确率。
A6 第一遍的准确率是93%。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25日 页码:21-52 第2章 持续行动第12天
Q7你认为你是一个有创造性想法的人么?你的新想法是怎么来的?
A7我觉得自己还不算是一个很有创造性想法的人,不过偶尔还是会有新想法的。我的新想法主要是靠联想,也就是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化学作用。但我的主动观察和收集信息能力还不够,没有达到能自如培育新想法的境界。
Q8在P23页中,对比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流程,你的学习流程有什么缺项,你有什么启发?
A8 对比科学的研究流程,我觉得自己的学习流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同行评审”,亦即与他人间的讨论评价和有益反馈。因此,学习小组中的作业发布和互评是很重要的,要主动去审视他人的作业,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点评和求拍。
Q9人们看见的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你自己是否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并且为此付出了代价。试举一例。
A9 当年董洁和潘粤明闹离婚,潘粤明被董洁团队曝出很多负面,我和很多人一样,因为对董洁一向比较熟悉和喜爱,加上她是女方,便觉得她这方所声称的应该是事实。谁知道后来的反转令人震惊,她被曝出出轨的证据,潘的诽谤诉讼也打赢了。而潘粤明后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出色的业务水平,也重新得到了事业的春天。这件事让我明白,要延迟判断,不能让主观好恶蒙蔽了对真实的认知。
Q10研究者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克服观察者偏见?
A10研究者为克服观察者偏见,首先是在数据收集阶段做到程序上的标准化,然后是在概念含义上做到标准化,即对实验中的所有变量给予操作性定义。
Q11在生活中你是否挑战过一些权威观点?你是如何思考的?
A11 对于女性例假期和产后不能随便洗头的传统观点,我了解了一些现代医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对比了以前与现在的相关条件差别,譬如现在有24小时热水和高效能的吹风机,得到了与这一观点相反的假设,经过实践尝试后得到了证实。
Q12什么是T检验?
A12 T检验,是研究者希望知道两组数据的均值差异是否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时做的检验。
Q13统计样本的情况时,什么时候适合用平均数?什么时候适合用中位数?
A13 中位数是一个中央分数,始终处于数据分布的中间位置,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平均数与中位数不同之处在于它会受到数据分布中极端分数的影响。所以,要看统计样本时是否要排除极端分数的影响,来决定使用中位数还是平均数。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28日 页码:53-69 第3章 持续行动第15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4如果信息社会发展下去,你认为人会进化出什么样的新特性?
A14 如果信息社会发展下去,人类可能会进化出以下的新特性:一是时空感更敏锐,可以更自如地处理虚拟现实与真实空间的融合;二是具有更高的机器智慧,能够与人工智能高度协作;三是与其他同类的心智协同性更强,形成知识高效同步的机制。
Q15神经递质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
A15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当突触前神经元中的动作电位到达终扣,导致突触囊泡前移并固定在终扣内膜上,囊泡破裂并释放神经递质到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一旦神经递质扩散跨过间隙,它们就会附着在突触后膜的受体分子上。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明天(1月29日)早上7:00讲解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29日 页码:70-85 第3章 持续行动第16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6关于大脑可塑性的描述,你有什么启发?
A16 以前也听说过大脑具有可塑性的概念,知道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细胞如果很少用到,连接就可能会弱化乃至断开。但看了这一章后,深切地感受到了刻意学习和持续练习原来真的可以让人的对应脑区增大,新突触形成,就像锻炼肌肉一样,真的太神奇了!用进废退不但存在于长时间的生物演进中,还存在于个体生命历程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切切实实把握的。所以,无论活到多少岁,都不要自我放逐。我们的大脑是一台能够不断升级系统、优化配置的智能设备。好好玩转它,别荒废了!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明天(1月30日)不讲解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30日 页码:86-105 第4章持续行动第17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7感觉适应的概念对于学习有什么启发?你在本次心理学阅读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适应的过程?
A17 感觉适应是指感觉系统对持续的刺激输入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这种适应机制可以使人快速地对新信息源的挑战产生注意和作出反应,保持对变化的敏感。我们在学习中,当接触到新的领域,或开始接受新的强度和节奏时,感觉适应机制会帮助我们从刚开始的陌生和不适感中尽快过渡,调整成高效状态。但这需要学习者撑过刚开始的一小段时间,适应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一踏出舒适圈就立马缩回去,那么永远都无法拓展能力。
在这次心理学阅读过程中,一开始必然会感到一些困难,包括早起、每天坚持、作业输出、大部头的压力、专业内容的艰深、认知受到的挑战等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感觉适应过程发挥了作用,感觉阅读理解速度加快了,作业完成得更加顺利,很多从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得到了专业权威的解答,搞懂了个中的原理机制,有种拨开迷雾看世界的感觉。另外,有了这样的阅读经历,看那些普通厚度和深度的书籍,不但信心倍增,且速度也提升了。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明天(1月31日)早上7:00讲解@全体成员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31日 页码:106-127 第4章 持续行动第18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8为了感觉甜一些,需要多加糖。在生活有什么案例,为了达到某种感觉,往往需要多做一些?比如为了招待好客人,往往要把菜点得更多一些。
A18 在高级餐厅,为了达到高雅的用餐体验,通常会用更大的容器来摆盘,以映衬菜品的精致,增加仪式感。
Q19一些用脑区对于一些刺激更活跃,对于另一些刺激却无反应。在学习上,你对什么反应最灵敏?
A19 在学习上,我对文字的反应比对声音、图像等更灵敏些,尤其是优雅晓畅、逻辑清晰的文字,阅读起来吸收的效率会比较高,而且会默默记诵一些词句,写作时为己所用。
Q20 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分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A20 杆体细胞使人能在近乎黑暗的环境中视物;锥体细胞则应对明亮而充满色彩的白天。
Q21 简单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被你感知到的?
A21 声音,即空气中的声波,通过外耳或耳廓,经外耳道传入,引起鼓膜振动,激活内耳中的小骨。它们的机械振动经卵圆窗到达耳蜗,耳蜗中的液体使基底膜发生波浪运动,基底膜内层上的毛细胞弯曲,刺激附着其上的神经末梢,把振动转换成电脉冲传到大脑听皮层。
Q22 P113的五个规律在你认知事情过程中,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A22 接近律,让我容易分组看待大批量事物或分块记忆一个长句、长数;相似律,让我容易给事物分类;连续律,让我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整体联系;闭合律,让我对事物的完整性有所偏好;共同命运律,让我更关注事物的趋势。
Q23 谈一下你对“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理解。
A23 “自上而下”,指的是由概念驱动、利用情境和期望来对事物获得清晰认识;“自下而上”,指的是收集外界数据信息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自上而下”相对主观,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知识等预设,来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这种处理方法在很多时候是高效且准确的,就像一个筛选机制,使我们免于在外界庞大的信息量中无所适从。但是,它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新事物、新情境的认知产生阻碍。“自下而上”相对客观,让我想起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我们日常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注意观察探索,对新鲜事物保有兴趣,这就是“自下而上”的认知方式。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明天(周五,2月1日)不讲解,后天(周六,2月2日)早上7:00讲解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1日 页码:128-141 第5章 持续行动第19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24 既然心理只有有限能力来执行全部的信息加工,你平时会主动干预自己的意识来达成你想要的结果么?
A24 会的。当我在某些场景中,意识到眼前事情很重要或有一定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意识才能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率,我就会告诉自己要专注,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眼前的事情上,单点爆破。或者如果在某些时候需要多线程处理事情,我也会充分调动起大脑的灵活性,将注意力合理分配到几个点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者在几个点上有节奏地轮流切换。
Q25 P133提到的三种厘清混乱适应环境的方法,对于你处理海量信息焦虑时有什么启发?
A25 意识的第一个功能是限制我们察觉和注意的范围,滤除与即刻目标无关的大量信息,减少刺激输入;第二个功能是选择性储存那些我们想要分析、解释并对将来起作用的刺激;第三个功能是让我们停下来,基于过去的知识思考可替代方案和各种可能的结果,作出灵活恰当的反应。所以我们在处理海量信息时,可以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判断哪类信息才是有助于达成目标的有效信息;在筛选完毕后,将有用的信息以结构性的储存方式进行储存,譬如与原有知识储备关联起来,分类归档等;最后,理性考量自己目前的时间精力,进行价值排序和取舍,将自己对信息的渴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能避免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焦虑和行动瘫痪。
Q26 P134提到每个人对当前情境作出独特的解释,当解释保持稳定时,人的自我感就具有的连续性。请分析你自己有哪些独特的解释,构成了你的自我感。
A26 一是对个人身份的定位,作为一个妻子、母亲、女儿、儿媳、员工的复合体,兼顾和平衡每个身份角色,向各方给予责任和情感,同时爱自己并对自己负责;二是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秉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兼具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明天(2月2日)早上7:00讲解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2日 页码:142-156 第5章 持续行动第20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27 你有过被催眠的体验么?谈谈你对催眠的理解。
A27 我没有过严格意义上的被催眠体验,但有过类似的,就是跟着指引音频进行冥想。在充分放松后,想象自己来到夏日河边的草地上坐着,听着河水潺潺流动,把脑海中出现的每个念头依次放在水面的叶子上,看着它们随波流走,感觉内心变得通透,焦虑也随之消失了。我想这也是一种形象化的积极暗示,以此达到精神放松和情绪疏解。按书中所说,催眠的力量更多是取决于被催眠个体的可催眠性,高催眠性的人的胼胝体前部区域更大,专注程度高,或许就更容易在催眠师的引导下,控制自己的大脑活动,从而影响身体感觉。
Q28 当你不满意自己心理状态的时候,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去改变?
A28 如果是感觉情绪低落,我会出去走走,吃点好吃的,和朋友见面聊天,分散注意力,促进多巴胺分泌;如果感觉自我效能感低,我会做一些擅长或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看电影、看展览,能汲取灵感和知识养分,重燃自信;如果感觉拖延症发作,行动瘫痪,我会先隔离情绪,从简单的准备工作着手,哪怕只开始了一点点,也能打破僵局,然后渐入佳境。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