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24日 页码:1-20 第1章 持续行动第11天
Q1 心理学定义的四个成分是什么?心理学的四个目标是什么?(答题时请不要翻书) A1心理学定义的四个成分是个体、行为、心智、科学。心理学的四个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Q2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差异在哪?
A2 结构主义着眼于心理的内容,即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结构和构成元素,是一种偏静态的视角;机能主义着眼于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即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是一种偏动态的视角。
Q3请梳理本章提到的心理学家的名字,并用一句话总结各自的最大贡献/成就。
A3 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个正式的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爱德华·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1892年在康奈尔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以内省法研究意识。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撰写《心理学原理》;机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1892年创立美国心理学协会(APA)。
马克斯·惠特海默(Max Wertheimer):开创结构主义重要分支“格式塔心理学”。
约翰·杜威(John Dewey):机能主义学派创始人;他对心理过程的实际应用的关注,促进了注重实践的教育改革。
玛丽·惠顿·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心理学实验室之一,创造了研究记忆的重要工具;1905年成为APA第一位女性主席。
玛格丽特·沃什布恩(Margaret Washburn):第一位女性心理学博士;撰写具有影响力的早期教科书《动物心理》;1921年成为APA第二位女性主席。
海伦·汤普森·伍利(Helen Thompson Wooley):最早完成了考察性别差异的一些研究,证明性别差异不是源于先天能力,而是两性社会经验差别所致。
丽塔·斯塔特·霍林沃斯(Leta Stetter Hollingworth):利用研究数据挑战关于性别差异的主张;最早开展测试儿童极端智力的研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整地发展出心理动力学的动机原则,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创立精神分析学派。
约翰·华生(John Watson):行为主义的先驱,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寻找控制不同物种的可观察行为的规律。
B·F·斯金纳(B·F·Skinner):行为主义代表人物,通过扩展行为结果的分析而扩大了行为主义的影响;(与华生一起)坚持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定义和证据的严格标准。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强调个体拥有朝向心理成长和健康的自然倾向;(与马斯洛等一起)确立了研究整体人的观点和取向,扩展了心理学的领域,使之成为更全面的学科。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创造“自我实现”术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认知心理学家,反驳斯金纳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主张,开创了认知观点,坚称即使儿童也能生成超出其早前经验的语法。
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心理学家,在针对儿童的研究中,使用一系列心理任务来证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Q4请总结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的流派与视角区别。
A4 心理动力学着眼于无意识驱力和冲突,视行为为无意识动机的外显表达;行为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外显反应,研究行为及其刺激的原因和结果,强调精确定义和严格实验;人本主义着眼于人类经验和潜能,研究具有整体取向。
Q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述PQ4R原则,并且对标你日常的学习习惯,是否符合该原则。
A5 PQ4R原则:
1.预习(Preview):浏览学习材料的标题、图表、要点,摸清结构和主题内容。
2.问题(Question):将标题和关键术语转换成问题,作为聚焦注意力的“锚”。
3.阅读(Read):精读学习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
4.思考(Reflect):努力将学习材料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尝试举出其他适配的例子,练习各小节内容。
5.重述(Recite):合上书本,尝试尽可能详细地回忆学习材料的内容。除了在脑内回忆外,还可以用大声说出答案、写下重点难点、教授别人等多种方法巩固。
6.复习(Review):复习关键点,找出学习短板,重复前面步骤进行巩固。
对标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确实没有用到那么系统扎实的方法。这套方法让我知道,在精读学习的之前和之后,要做很多的预备和巩固工作,才能将知识牢牢锁进脑海中。今后,我会好好实践这套方法。
Q6在不翻书的情况下,完成第585页习题,报告第一遍的准确率。
A6 第一遍的准确率是93%。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25日 页码:21-52 第2章 持续行动第12天
Q7你认为你是一个有创造性想法的人么?你的新想法是怎么来的?
A7我觉得自己还不算是一个很有创造性想法的人,不过偶尔还是会有新想法的。我的新想法主要是靠联想,也就是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化学作用。但我的主动观察和收集信息能力还不够,没有达到能自如培育新想法的境界。
Q8在P23页中,对比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流程,你的学习流程有什么缺项,你有什么启发?
A8 对比科学的研究流程,我觉得自己的学习流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同行评审”,亦即与他人间的讨论评价和有益反馈。因此,学习小组中的作业发布和互评是很重要的,要主动去审视他人的作业,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点评和求拍。
Q9人们看见的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你自己是否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并且为此付出了代价。试举一例。
A9 当年董洁和潘粤明闹离婚,潘粤明被董洁团队曝出很多负面,我和很多人一样,因为对董洁一向比较熟悉和喜爱,加上她是女方,便觉得她这方所声称的应该是事实。谁知道后来的反转令人震惊,她被曝出出轨的证据,潘的诽谤诉讼也打赢了。而潘粤明后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出色的业务水平,也重新得到了事业的春天。这件事让我明白,要延迟判断,不能让主观好恶蒙蔽了对真实的认知。
Q10研究者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克服观察者偏见?
A10研究者为克服观察者偏见,首先是在数据收集阶段做到程序上的标准化,然后是在概念含义上做到标准化,即对实验中的所有变量给予操作性定义。
Q11在生活中你是否挑战过一些权威观点?你是如何思考的?
A11 对于女性例假期和产后不能随便洗头的传统观点,我了解了一些现代医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对比了以前与现在的相关条件差别,譬如现在有24小时热水和高效能的吹风机,得到了与这一观点相反的假设,经过实践尝试后得到了证实。
Q12什么是T检验?
A12 T检验,是研究者希望知道两组数据的均值差异是否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时做的检验。
Q13统计样本的情况时,什么时候适合用平均数?什么时候适合用中位数?
A13 中位数是一个中央分数,始终处于数据分布的中间位置,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平均数与中位数不同之处在于它会受到数据分布中极端分数的影响。所以,要看统计样本时是否要排除极端分数的影响,来决定使用中位数还是平均数。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28日 页码:53-69 第3章 持续行动第15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4如果信息社会发展下去,你认为人会进化出什么样的新特性?
A14 如果信息社会发展下去,人类可能会进化出以下的新特性:一是时空感更敏锐,可以更自如地处理虚拟现实与真实空间的融合;二是具有更高的机器智慧,能够与人工智能高度协作;三是与其他同类的心智协同性更强,形成知识高效同步的机制。
Q15神经递质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
A15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当突触前神经元中的动作电位到达终扣,导致突触囊泡前移并固定在终扣内膜上,囊泡破裂并释放神经递质到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一旦神经递质扩散跨过间隙,它们就会附着在突触后膜的受体分子上。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明天(1月29日)早上7:00讲解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29日 页码:70-85 第3章 持续行动第16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6关于大脑可塑性的描述,你有什么启发?
A16 以前也听说过大脑具有可塑性的概念,知道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细胞如果很少用到,连接就可能会弱化乃至断开。但看了这一章后,深切地感受到了刻意学习和持续练习原来真的可以让人的对应脑区增大,新突触形成,就像锻炼肌肉一样,真的太神奇了!用进废退不但存在于长时间的生物演进中,还存在于个体生命历程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切切实实把握的。所以,无论活到多少岁,都不要自我放逐。我们的大脑是一台能够不断升级系统、优化配置的智能设备。好好玩转它,别荒废了!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30日 页码:86-105 第4章持续行动第17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7感觉适应的概念对于学习有什么启发?你在本次心理学阅读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适应的过程?
A17 感觉适应是指感觉系统对持续的刺激输入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这种适应机制可以使人快速地对新信息源的挑战产生注意和作出反应,保持对变化的敏感。我们在学习中,当接触到新的领域,或开始接受新的强度和节奏时,感觉适应机制会帮助我们从刚开始的陌生和不适感中尽快过渡,调整成高效状态。但这需要学习者撑过刚开始的一小段时间,适应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一踏出舒适圈就立马缩回去,那么永远都无法拓展能力。
在这次心理学阅读过程中,一开始必然会感到一些困难,包括早起、每天坚持、作业输出、大部头的压力、专业内容的艰深、认知受到的挑战等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感觉适应过程发挥了作用,感觉阅读理解速度加快了,作业完成得更加顺利,很多从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得到了专业权威的解答,搞懂了个中的原理机制,有种拨开迷雾看世界的感觉。另外,有了这样的阅读经历,看那些普通厚度和深度的书籍,不但信心倍增,且速度也提升了。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1月31日 页码:106-127 第4章 持续行动第18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18为了感觉甜一些,需要多加糖。在生活有什么案例,为了达到某种感觉,往往需要多做一些?比如为了招待好客人,往往要把菜点得更多一些。
A18 在高级餐厅,为了达到高雅的用餐体验,通常会用更大的容器来摆盘,以映衬菜品的精致,增加仪式感。
Q19一些用脑区对于一些刺激更活跃,对于另一些刺激却无反应。在学习上,你对什么反应最灵敏?
A19 在学习上,我对文字的反应比对声音、图像等更灵敏些,尤其是优雅晓畅、逻辑清晰的文字,阅读起来吸收的效率会比较高,而且会默默记诵一些词句,写作时为己所用。
Q20 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分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A20 杆体细胞使人能在近乎黑暗的环境中视物;锥体细胞则应对明亮而充满色彩的白天。
Q21 简单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被你感知到的?
A21 声音,即空气中的声波,通过外耳或耳廓,经外耳道传入,引起鼓膜振动,激活内耳中的小骨。它们的机械振动经卵圆窗到达耳蜗,耳蜗中的液体使基底膜发生波浪运动,基底膜内层上的毛细胞弯曲,刺激附着其上的神经末梢,把振动转换成电脉冲传到大脑听皮层。
Q22 P113的五个规律在你认知事情过程中,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A22 接近律,让我容易分组看待大批量事物或分块记忆一个长句、长数;相似律,让我容易给事物分类;连续律,让我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整体联系;闭合律,让我对事物的完整性有所偏好;共同命运律,让我更关注事物的趋势。
Q23 谈一下你对“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理解。
A23 “自上而下”,指的是由概念驱动、利用情境和期望来对事物获得清晰认识;“自下而上”,指的是收集外界数据信息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自上而下”相对主观,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知识等预设,来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这种处理方法在很多时候是高效且准确的,就像一个筛选机制,使我们免于在外界庞大的信息量中无所适从。但是,它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新事物、新情境的认知产生阻碍。“自下而上”相对客观,让我想起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我们日常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注意观察探索,对新鲜事物保有兴趣,这就是“自下而上”的认知方式。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1日 页码:128-141 第5章 持续行动第19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24 既然心理只有有限能力来执行全部的信息加工,你平时会主动干预自己的意识来达成你想要的结果么?
A24 会的。当我在某些场景中,意识到眼前事情很重要或有一定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意识才能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率,我就会告诉自己要专注,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眼前的事情上,单点爆破。或者如果在某些时候需要多线程处理事情,我也会充分调动起大脑的灵活性,将注意力合理分配到几个点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者在几个点上有节奏地轮流切换。
Q25 P133提到的三种厘清混乱适应环境的方法,对于你处理海量信息焦虑时有什么启发?
A25 意识的第一个功能是限制我们察觉和注意的范围,滤除与即刻目标无关的大量信息,减少刺激输入;第二个功能是选择性储存那些我们想要分析、解释并对将来起作用的刺激;第三个功能是让我们停下来,基于过去的知识思考可替代方案和各种可能的结果,作出灵活恰当的反应。所以我们在处理海量信息时,可以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判断哪类信息才是有助于达成目标的有效信息;在筛选完毕后,将有用的信息以结构性的储存方式进行储存,譬如与原有知识储备关联起来,分类归档等;最后,理性考量自己目前的时间精力,进行价值排序和取舍,将自己对信息的渴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能避免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焦虑和行动瘫痪。
Q26 P134提到每个人对当前情境作出独特的解释,当解释保持稳定时,人的自我感就具有的连续性。请分析你自己有哪些独特的解释,构成了你的自我感。
A26 一是对个人身份的定位,作为一个妻子、母亲、女儿、儿媳、员工的复合体,兼顾和平衡每个身份角色,向各方给予责任和情感,同时爱自己并对自己负责;二是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秉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兼具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2日 页码:142-156 第5章 持续行动第20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27 你有过被催眠的体验么?谈谈你对催眠的理解。
A27 我没有过严格意义上的被催眠体验,但有过类似的,就是跟着指引音频进行冥想。在充分放松后,想象自己来到夏日河边的草地上坐着,听着河水潺潺流动,把脑海中出现的每个念头依次放在水面的叶子上,看着它们随波流走,感觉内心变得通透,焦虑也随之消失了。我想这也是一种形象化的积极暗示,以此达到精神放松和情绪疏解。按书中所说,催眠的力量更多是取决于被催眠个体的可催眠性,高催眠性的人的胼胝体前部区域更大,专注程度高,或许就更容易在催眠师的引导下,控制自己的大脑活动,从而影响身体感觉。
Q28 当你不满意自己心理状态的时候,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去改变?
A28 如果是感觉情绪低落,我会出去走走,吃点好吃的,和朋友见面聊天,分散注意力,促进多巴胺分泌;如果感觉自我效能感低,我会做一些擅长或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看电影、看展览,能汲取灵感和知识养分,重燃自信;如果感觉拖延症发作,行动瘫痪,我会先隔离情绪,从简单的准备工作着手,哪怕只开始了一点点,也能打破僵局,然后渐入佳境。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3日 页码:157-190 第6章 持续行动第21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29 P163提到,CS和UCS必须经过多次匹配后,CS才可能可靠诱发CR,这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A29 要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通过重复的匹配行为。譬如,可以把常规的学习行为与某些时间点联系起来,每到早上六点就开始看书,或每到七点就开始读英语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就能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时间点一到,就会触发对应行为,不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去纠结、拖延或考虑该做什么。
Q30 P173在生活中,你的哪些行为是属于正强化哪些行为属于负强化,分别举两例
A30 看到喜欢的公众号有更新就忍不住马上点进去,是一种正强化,因为公众号的内容曾经给过我很多次的阅读享受,使我形成了“点开就能获得新的阅读快感”的条件反射。看到微信群里有人发的红包就条件反射地去点,也是一种正强化。闹钟是一种负强化,需要苏醒并按掉它才能停止持续的响声。上班打卡也是一种负强化,通过在规定时间前完成打卡动作来避免迟到罚款。
Q31 P175你是否有什么行为来自于你的父母的强化?
A31 从小父母会比较注重对礼貌的培养,要求我每次去到亲戚家都要和所有人一一打招呼,要帮大人盛饭摆碗筷等,这些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Q32 四种强化程序表,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A32 一、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指每隔一定的时间出现一次强化,机体在强化后会出现反应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机体学会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我觉得日常需要激励自己、劳逸结合时,可以设置一个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比如每到周五晚上就看场电影或吃顿大餐,这样的话在工作日的那几天就会有点小盼头,尤其是接近周五时。
二、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强化出现的时间无规律可循,机体不知何时出现强化,但总有一种就要出现的预想,所以反应速度比较稳定,不出现停顿。我觉得这比较适合用在希望机体保持稳定的努力水平时,比如希望学生保持复习的习惯,可以用突击随堂小测验的方式来倒逼。
三、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即当机体每做出一定次数的反应出现强化,机体做出的反应多,得到的强化越多,机体完全依靠自己的反应去控制强化,反应速度快。我觉得这类似于在健身房里锻炼时,一个动作分三组完成,每组20个,完成一组可以休息一下。为了能够得到休息,就会有更强的动力一鼓作气完成一组练习。
四、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即强化由反应次数所决定,但每次强化所要求反应的次数不一样,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越多,但机体不知强化的标准,不能完成控制强化,反应速度也较快。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伴侣做得好的事情不时予以赞扬鼓励,比如分担家务、陪孩子玩等,就能强化这样的正向行为。
Q33 你在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来自对他人的观察学习?
A33 去其他地方旅游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约定俗成的公共行为是和自己城市不同的,比如在厕所怎么排队,怎么等车,在餐厅怎么付款等等。这个时候,我都会先观察一下当地人的做法,摸清规则后再照着做,以融入其中。
每日问题链接:https://shimo.im/docs/hGkSHd79quErcog5/
《ScalersTalk心理学读书晨读讲解》https://shimo.im/docs/87M46JZYRXUM1ScT/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7日 页码:191-211 第7章 持续行动第25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34 关于记忆的背景和编码,可以给你的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参考?
A34 记忆的编码特异性原则说明,当记忆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因此,我们可以刻意地创造背景依赖性记忆,譬如为学习设定一些仪式感,在同样的时间、位置、环境氛围下学习,可以较好地进入状态,回忆起前面阶段学过的知识,更好地将新的学习内容融入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另外,还可以在外语学习中创造语言依赖性记忆,譬如用英语单词的英文释义来理解它,多接触原著、影视、广播、外网等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找机会和外国人交流等。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8日 页码:212-242 第7-8章 持续行动第26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35 P220 关于记忆重构时的三种过程,你在复习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行为经历?
A35 记忆重构的三种过程包括:重构—简化故事;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种细节;同化—将细节变得更符合自己的背景或知识。在复习的时候,我会将一个章节中的具体案例进行简化,把核心概念提炼出来重点记忆,同时也会在识记过程中将自己知识框架内原有的内容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Q36 人们对于自己记忆的过度自信很容易给现实世界带来不利的后果。你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么?
A36 曾经经历过很确信自己已经带了某件东西,所以没有检查一下,结果发现并没有带,可能只是把以前带了这件东西的记忆混淆了。还有就是很确信自己知道某个活动的开始时间,没有提前再确认一下,结果发现记错了。所以,真的不能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养成检查复核的习惯还是很重要的。
Q37 表8.3的语言生成格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A37 语言生成格言在日常沟通、写作、演讲、设计面向客户的宣传素材等场景中都很有指导意义,启发我们要具备用户思维和共情能力。作为表达者,我们有义务要把信息简洁、清晰、有依据、有逻辑地传递给受众,让对方容易理解,形成良性沟通。尤其是“尽量让自己所说的话正确”这一点,要对自己的话负责,自己不确定的事情一定要查证核实,或者在表达时坦诚自己也不太确定;若是容易形成主观引导,那么宁可不说。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9日 页码:242-268 第8章 持续行动第27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38 请举几个你犯过的斯本内现象的例子,比如周杰棍的双截伦。
A38 我自己犯过的我没啥印象,举些我记得的口误吧:“枫叶红了”说成“红叶疯了”;“毛不易的《不染》”说成“毛不染的《不易》”;“凤凰浴火重生”说成“凤凰欲火焚身”。
Q39 语言过程执行的一个操作是抽取命题,而那些赋予命题的确切形式会很快消失。请回顾你在语言学习中的体验,并举一例类似的现象。
A39 最近在朗读《新概念英语3》的课文,读完之后尝试复述出来,会发现如果没有刻意背诵的话,即便记得每段的意思,复述的时候也会与原文有较大出入,会使用自己更熟悉的表述方式。另外,在词汇课上用英文来解释英语单词时,也会用到自己的表述,和标准答案不同。
Q40 知觉和想象的脑活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个属性对于你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有什么启发?
A40 我记得以前曾经读到过类似的概念:当我们有了一个目标之后,如果觉得难以行动,困难重重,那么可以遥想一下目标达成的时刻会是怎样的情境,完成了哪些事情,心情如何等等,这样有利于激励当下的自己迈过眼前的种种困难,专注地朝目标前进。但是,同时也要提防与之相伴的一种效应,就是遥想目标已经达成时,大脑可能真的会觉得已经获得了成就感,从而不去行动了。要提醒自己:达成目标是很美好的,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Q41 你是否遭遇过“功能固着”的困境?最终有没有解决?能不能用本文中提到的修改心理表征的方法尝试破解?
A41 忘了带眼镜出门,在需要看远处的东西时看不清楚,想到可以用手机的摄像头放大功能,把它当作临时的“望远镜”,便解决了问题。
Q42 你是否有什么“思维定势”,并且你因为这个思维定势一直没有走出某个困境?
A42 我自己的一时想不到,不过我想到了目前社会上对于“女人一定要结婚才幸福”的观点,或许也是一种思维定势。幸福应该是一种能力,无论处于什么状态——独身还是已婚,都可以选择过好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把幸福寄托在某种状态上,
Q43 请概括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不同特点?
A43 演绎推理是自上而下的,利用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可能受到信念偏见效应影响;归纳推理是自下而上的,利用可获得的证据总结出可能但不确定的结论,可能受到心理定势影响。
Q44 在可得性启发式中,人们会基于更容易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你是否有类似的犯错经历?
A44 在我们找工作、买房、买车的时候,容易受到亲戚朋友的影响,倾向于效仿周围人曾经的选择,造成选择范围的局限性。事实上,应该多做一些基于全网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Q45 请总结可得性、代表性和锚定三类判断启发式的特点。
A45 可得性启发式的特点是让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提取和使用的信息,然而这很容易受到背景的影响。代表性启发式的特点是认为如果一个东西具有某范畴成员的典型特点,它事实上就属于那个范畴;衍生出“峰尾规则”—代表值通常是事件峰值强度和结尾强度的平均。锚定启发式的特点是在做判断时过分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猜测上。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10日 页码:269-297 第8-9章 持续行动第28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46 试举一例人们在生活中操纵呈现信息的方式最后影响你决定的案例。
A46 APP会员订阅页面,列出了按月订阅、按季订阅、按年订阅、终身会员4种付费方式,订阅越长折扣越大,且还在“按年订阅”处标记了“最多用户选择”。在种种引导下,最终确实最容易选择“按年订阅”。
Q47 P272你认为你是知足者还是利益最大化者?
A47 我认为自己是知足者,因为相对而言这也是更好的策略,能避免试图穷尽可能性而造成的偏执感以及精神过耗。与其苛求完美,不如保持平衡。
Q48 请对比本章关于信度与效度的论述,与第一本书关于两个概念的论述,并尝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A48 第一本书关于这两个概念的论述是:信度指的是可信度,亦即使用同种方法多次测量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效度指的是有效性,即测量的对象是否合理。这本书的论述是:信度指某一测量工具给出一致性分数的可信程度。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得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反映了对于与测验目的和设计相关的行为或结果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这两本书的概念论述是相通的,不过这本书会更强调“程度”。
Q49 天才儿童能更好地进行社交与情绪调整,在生活上大部分很成功。你怎么看这个结论?与你日常的认知是否一致?
A49 我对这个结论不感到意外,因为我觉得高智商应该是可以运用在各方面问题的处理上的,社交、情绪、生活,不过就是人生中的某些部分,高智商的人只要愿意,要处理好它们应该比普通人更容易。只不过,有些高智商的人由于任务执着,会主动取舍,把精力集中在他们觉得重要、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而舍弃另外一些。譬如“与外界接触”如果对他们的领域发展意义不大,他们可能就会偏“内向”。但这是一种选择,而不是能力问题。
Q50 网络上有很多测量词汇量的测试,结合本章关于智力评测的探讨,试类比回答,对于这些词汇测试有什么坑?
A50 如果对词汇测试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就能发现它们是否能够客观地反映被测者的词汇量水平。比如,比较同一个人在不同测试中的测得的词汇量并进行相互比较,要是相差较大,就能说明信度不足。从效度看,如果该测试的平均值是基于网站访问者的测试分数得到的,那么样本量确实较少且有偏向性。
Q51 你认为你的智力是探照灯式还是激光式的智能模式?
A51 我认为我的智力是探照灯式的,比较平衡,没有非常突出的聚焦点或短板。
Q52 请阅读关于情绪智力的论述(P289),你在阅读心理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情绪智力处理所引发的情绪的?
A52 有时候感觉阅读任务和作业很多,确实会感到沮丧和压力。这个时候,我会及时识别自己的负面情绪,弄清情绪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任务拆解、时间调整等方法,把焦虑转化为行动。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11日 页码:298-326 第9-10章 持续行动第29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53 对于智力的理解,人们经历了几个阶段?
A53 20世纪初,法国的比奈就开始了客观的传统智力测验,根据心理年龄给出代表儿童现在功能水平的分数。
随后,美国的推孟提出IQ概念;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这两种IQ测验也被广泛使用至今。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证明,在IQ分数中存在一些基本能力,如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斯腾伯格区分了分析智力、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加德纳区分了八种智力,包括并超越了传统IQ测验类型。
近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智力。
Q54 本章关于语言获得部分的描述,对于你的外语学习有什么样的启发?
A54 可以借鉴儿童习得新词的方式,多接触纯英文视频、文本来进行沉浸式学习,遇到新词时通过假设、对比原则等,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Q55 根据表10.5的发展阶段理论,你认为在你个人成长过程中,哪个阶段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哪个阶段没有做到位的工作?
A55 对比了一下,似乎自己还比较幸运,个人成长各个阶段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印象中,学前阶段有比较明显的自卑感,在幼儿园里总感觉像丑小鸭似的;后来上了小学,学业上开始冒尖,自信心和效能感增强了许多。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12日 页码:327-356 第10-11章 持续行动第30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56 你认为你在家庭成长环境中,所树立的最重要的道德理念有什么?
A56 我认为在我的家庭成长环境中所树立的最重要的道德理念有:敬老爱幼,守礼遵法,以诚待人,关爱他人,平等公正,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等。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13日 页码:357-370 第11章 持续行动第31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57 遇到问题你更习惯于把原因归结为情境因素还是内在特质?你是如何形成这个习惯的?
A57 遇到问题我更习惯于内部归因,这应该说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因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把握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更好地改进。不过,如果有时候感觉自己的情绪太低落,以致影响到问题的解决,我也会有意识地找找环境因素,让自己能够想开一些,积极前行。
Q58 除了身体的信号,试总结还有什么因素对饮食会产生影响?
A58 除了身体信号外,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对饮食量、健康饮食、胖瘦审美的定义和 倡导,食品品种定价,给他人留下积极印象的动机,对食物和进食行为的看法和预期,饮食障碍等等,都会对饮食产生影响。
Q59 你会为了给其他人留下某种印象,而调整自己的进餐量么?试举一例子。
A59 商务应酬时有上司和客户在场,总不好意思放开吃,会呈现出比较克制和礼貌的进餐量。别人请自己吃饭时,也会不好意思点多了,会在点菜的阶段就开始克制。
Q60 如何理解“形体不满与他们的实际身体状况无关,却与他们的错误身体感知有关”?
A60 我的理解是,就像研究结果显示的,厌食症女性观看其他女性的身材时显示出完全正常的大脑活动模式,观看自我意象时却产生非正常的大脑活动模式。也就是说,心理上的偏执感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使他们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估自己的身材。因此,无论他们的实际身体状况变成什么样,他们都可能无法对自己的形体感到满意。
Q61 为什么对自己形体的不满会导致饮食障碍的发病率?你认为这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A61 饮食障碍中的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伴随着对热量摄入的罪恶感,无论是一开始就拒绝摄入热量,还是在大量摄入食物后再催吐催泻。这种对热量的偏执排斥,很多时候是由对自己的形体不满导致的,因为患者会将拒绝热量作为改善形体的主要方法,却没有意识到其实这种形体不满更多的是种心理问题。不过,形体不满和饮食障碍确实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些时候只是相关。譬如,饮食障碍也可能是遗传影响,对自己形体不满的人也可能通过健身而非节食的方法去调整。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日期:2月14日 页码:371-393 第11-12章 持续行动第32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62 你如何看待同性恋?如何评价贝姆的理论(P372)?
A62 我认为同性恋这种性取向是生物性的,不是个人的选择。换句话说,它也是自然的,只是在人类社会中占少数而已。所以,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就不应该从社会文化层面反对和压制它,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具备的包容,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贝姆的理论认为生物特征是通过影响儿童的性情和活动来对性偏好产生间接影响的,我觉得有可能是错误归因了。据我所知,同性恋者和性别认同错位不是必然相关的,就像女同性恋者也可以很女性化,假小子性格的女生也不一定喜欢同性。
Q63 你认为你的成就需要是强还是弱?
A63 我认为自己的成就需要属于中等。一方面,我不会像书中定义的高成就需要者那样,急切希望通过外在成就来证明自己,甚至为了避免失败而放弃成功率低的棘手任务,这样功利性有点强。另一方面,我也不会像低成就者那样得过且过,我有自己的心气,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拿得出手,一定要过得了自己那关。无论别人看不看得到,我有自己的标准和追求。
Q64 归因有哪三种维度?乐观与悲观的归因分别对应三种维度上的什么特点?
A64 归因有内部-外部、稳定性-不稳定性、整体-部分三种维度。悲观的归因方式把失败归为内部、稳定、整体性的,把成功归为外部、不稳定、整体性或特定的;乐观的归因方式把失败归为外部、不稳定、特定的,把成功归为内部、稳定、整体性的。
Q65 你在工作中是否需要与同事协作或者需要管理他人?如果遇到同事动力不足,你会打算怎么做?
A65 在工作中有过需要与同事协作的情况。如果遇到同事动力不足,可以运用期望理论中期望、有效性和效价三种成分的平衡,找出对方动力不足是由于哪种成分缺失,譬如觉得努力与回报之间没有很好的关系。然后,通过荣誉共享、奖金分配、激励争取、意义发掘等方式进行调整。
Q66 请简单总结情绪与心境的区别?
A66 情绪指的是对具体事件的特殊反应,通常持续时间较短,比较强烈。心境与激发事件的关系很弱,可能让人茫然不知原因,且可能持续数天,通常不太强烈。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日期:2月15日 页码:394-420 第12章 持续行动第33天
Q67 你的家庭在你的情绪表达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A67 我的家庭比较注重礼节,所以在外的情绪表达会相对克制一些,既不会做出强烈的负面情绪表达,也不会在开心时忘情大笑大叫等。不过,在面向家里人的时候,就不会太过克制,伤心流泪等情绪表达都会被允许和回应。
Q68 男女杏仁核对于情绪的不同反应方式,给你对于理解男女思维模式上,有什么启发?
A68 男性的右侧杏仁核更持续地激活并与外部环境定向的脑区存在广泛的信息传递,女性的左侧杏仁核更持续地激活并与身体的内部环境定向的脑区存在广泛的信息传递。所以男性的思维模式可能更偏向于外部客观情况和问题应对,女性则更偏向内部主观情感和情绪处理。
Q69 试总结大脑在产生情绪的时候,分别有什么样的部位发挥了什么样的影响?
A69 大脑产生情绪时,自主神经系统(ANS)中的交感和副交感系统根据唤醒刺激的性质和强度作出活动,并为身体的情绪反应做好准备。紧急反应系统会被强烈的情绪反应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使肾上腺释放激素;紧急事件过后,副交感神经抑制激素释放,平静躯体。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和边缘系统负责唤醒激素和神经,控制相关脑区;杏仁核给接收到的信息赋予意义和解释。大脑皮层提供联结、记忆和意义,将心理体验和生理反应整合起来。
Q70 你的生活是否感到过压力?这些压力你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应对的?
A70 在生活中有感到压力的时候,通常都是用直面问题根源的方式去应对,只要想到了能够应对的方法并采取行动,就能缓解焦虑。如果是自己无法左右的事情产生的压力,那么就用转移注意力、与亲密的人倾诉寻求感情支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方法来排解。
Q71 表12.5中情绪聚焦的应对方法,你在应对压力时,是否有采用过?
A71 有试过用冥想、spa、饮食、瑜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具体的方法来应对,效果挺不错的。
Q72 你如何理解生物医学模型与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区别?
A72 生物医学模型把身体和心理两极对立起来,认为心理与身体无关,医学只针对生理身体进行医治。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则充分认识到了两者的相关性,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成分结合起来考量,把健康看作一个动态多维度的体验。
Q73 人格特质中“毒性”最烈的就是敌意,你是一个有敌意的人么?什么事情会激起你的敌意?
A73 我不是一个有敌意的人,基本就是平和无争的性格。有时可能会看不惯一些现象和行为,但不至于激起敌意,需要协商时也能保持理性沟通。
Q74 你经历过职业倦怠么?最后怎么走出来的?
A74 曾有过轻微的职业倦怠,走出来主要是靠与伴侣、朋友、同事等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倾诉,得到分析建议和情感支持;通过健身、娱乐、冥想等方式舒缓压力、增强精力;通过写作等自己擅长的事情增加效能感。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日期:2月18日 页码:421-446 第13章 持续行动第36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75 如何理解一致性矛盾?P429
A75 一致性矛盾,指的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具有一致性,然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却缺乏一致性。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对情境的分类方式是错误的,一旦对情境的心理特征作出合适表述,这种矛盾就会减弱。我的理解是,情境本身具有丰富内涵,不能把它简化了,否则必然会影响到推断的准确性。
Q76 请结合你自己的情况,谈一下对本我、超我和自我的理解
A76 本我是本能的欲望,代表着我们体内的原始动物性。当我想要吃甜点,想要一直看有趣的视频而不去睡觉,想要逃避艰难的挑战,这时候就是本我在起作用。超我是我们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价值观和道德态度。当我心里有个声音说,多吃甜食会损害身材,熬夜娱乐会损害健康,逃避挑战是懦弱的行为,这时候就是超我在起作用。自我是从现实出发,充当调和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角色。当我设定自己吃甜食的频次并安排健身锻炼,设定一个闹钟提醒自己最晚看到几点睡觉,分析接受挑战的利弊和行动步骤时,就是我的自我在起作用。
Q77 你如何看待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
A77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头脑中的各种事件,它们是产生行为的动机,存在于意识和非意识层面,以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为基本驱力;一个人的早期经验将决定其后来的行为;人格中的本我和超我无休止地战斗,由自我来调和,过程中会产生压抑、焦虑和自我防御。与之相较,人本主义理论从整合个体的个人经验和意识经验及成长潜能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人本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从个体的整体人格来看待其分散的行为,而不是像精神分析理论那样仅将个体看作以不同方式影响行为的不同特质的总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先天倾向性专指创造性和成长,不以重复的方式表现,而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先天倾向性是指行为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主题;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独特观点,以当前为导向,不像精神分析理论那样认为个体当前行为受其过去经验的无意识引导。
Q78 你在读心理学的书的时候,自我效能的判断是如何的?P444
A78 我觉得自己在读心理学的书的时候,自我效能感还是很强的。一是我相信自己能够读懂,甚至能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和收获;二是我知道自己能付出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和消化它们,尽管可以仅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但我还是会把每天需要阅读的章节从头到尾完整学习下来,不投机取巧,且尽量确保当天任务当天完成。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日期:2月19日 页码:447-462 第13-14章 持续行动第37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79 参考P452的类比,请自行找一个新的类比。
A79 如果把人比作一个公司,特质理论规划了公司架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启动资金,人本主义理论把人员招募到位,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规则制度,认知理论提供了商业规划,自我理论进行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建设。
Q80 试总结不同的人格测评工具,主要侧重在哪一部分。
A80 客观测验类型的人格测评工具中,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并指导治疗,能区分10种具体的临床群体;NEO-PI(NEO人格量表)主要用于评估正常成人的人格特点,测量人格的五因素模型。投射测验类型的人格测评工具中,罗夏墨迹测验主要用于诊断特定类型心理障碍;主题统觉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个体成就需要。
Q81 心理障碍最好被看成一个从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的连续体,你如何理解连续体的概念?
A81 我的理解是,由于没有哪一条指标是用以界定心理障碍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在于一个人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合乎一整套公认的异常标准,所以心理障碍是从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的渐进过渡,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但可以做程度判定。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日期:2月20日 页码:463-490 第14章 持续行动第38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82 当正常人生处于一个不正常的地方,就会被判断为不正常,这句话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A82 人们对“正常”和“不正常”的界定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当一个人被标定为“不正常”,人们便倾向于用其后来出现的行为来证明先前的这种判断,就像是一种“污名化”的过程。因此,建立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分析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它让心理障碍的医学病理诊断有了更客观的依据。
Q83 请用你自己的话总结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别。
A83 神经病和精神病曾被列入《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前者主要倾向于个体主观的痛苦体验和应对不能,程度较轻;后者更强调行为上非常显著地偏离社会规范,伴有非理性思维和深度混乱,程度较重。后来到了1980年,DSM再版时取消了对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分,因为它们作为术语来说太宽泛了,对诊断分类没有什么帮助。现在,精神病已经成为一种通俗的说法,在法律系统中也被使用。
Q84 请选择一种心理障碍,用正循环和负循环的视角,对病理和产生过程进行分析。
A84 强迫症,从正循环的视角看,是个人的强迫观念难以抑制地反复出现,就会引起仪式性、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导致周围环境中的人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从负循环的视角看,周围人的不理解会加深他们的焦虑和压力,而仪式化的强迫行为能够缓解焦虑,释放紧张,让他们忍不住去做,于是这种强迫行为就在个人观念中得到了强化。
Q85 你有没有经历过意志瘫痪的时候?
A85 如果说是心理学定义上的意志瘫痪,即消极看待自我、消极的当前体验、负面后果预期三合一,那我应该是没有经历过的。虽然也会经历某些消沉的时刻,但我不会全盘否定自己、否定人生的意义。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日期:2月21日 页码:491-510 第14-15章 持续行动第39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86 你如何理解精神分裂症?
A8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病人的人格似乎解体,思维和知觉出现歪曲,情感变得迟钝。病人的思维变得毫无逻辑,经常发生幻觉、妄想,情绪和行为单调、僵化、紊乱。我理解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脑部功能的严重失常,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
Q87 请总结本章所提到的精神病症以及对应的引发原因。
A87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类型,由遗传基因、人格特质、脑内神经递质GABA等激素水平、大脑皮质层厚度等脑基础、潜在的精神冲突、行为习得和强化、知觉过程、环境等因素引发。
心境障碍,包括重度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等类型,由脑内化学信使和神经递质水平、基因、无意识冲突、行为习得和强化、认知定势、环境等因素引发。
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等,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发。
躯体形式障碍,由脑异常和认知过程引发。
分离性障碍,由创伤性事件等环境因素引发。
精神分裂症,包括瓦解型、紧张型、偏执型、未分化型和残留型五种亚型,由遗传、脑异常、环境压力等因素引发。
儿童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孤独症等类型,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发。
Q88 你如何看待精神疾病?
A88 其实我们日常看待精神疾病的观念应该放开一点,心理障碍和躯体障碍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只是可能感觉上更神秘,更难以理解和预测,所以人们潜意识里对精神疾病多了一些畏惧和排斥。我们既要充分重视精神疾病,提倡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又要对之去魅化,将之视作疾病的一种,明白它们是可以治疗和改善的,而且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精神疾病及病患会有利于治疗,不要用偏见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Q89 请总结四种心理治疗派别的主要技术路线。
A89 心理动力学派采用“谈话疗法”,帮助个体把外显症状与内部冲突联系起来,引导起顿悟。
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对象是失调的行为,以强化、消退以及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等方法,对行为进行纠正。
认知治疗通过改变个体对问题的自我陈述,重建其思维方式,使之有能力应对问题和困难。
人本主义学派关注于改善健康人的心理功能,治疗方向指向个体的自我实现、心理成长、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等,提高个体选择的自由。
Q90 你如何理解移情?在生活中你有观察到移情的经历么?
A90 移情,就是一种感情投射,将对某个人事物的正面或负面感情投射到另外的人事物身上。就像生活中的追星族,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或理想对象的形象和情感,投射到偶像身上。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日期:2月22日 页码:511-537 第15章 持续行动第40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91 暴露疗法的关键核心是什么?
A91 暴露疗法的核心是让个体直接面对引发焦虑的客体或情境,让个体在引发高焦虑的情境下学者放松,逐渐脱敏。
Q92 假如你要改变你的某种行为,如果选择一种疗法来调整,你会打算怎么做?
A92 假如我对要做的某件事情心存畏惧,出现拖延的倾向,我会利用暴露疗法的原理进行调整,先让自己从比较好着手的地方开始,一步步地面对、开展这个事项。譬如先列个思维导图缕清思路,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准备好要用到的工具等。只要开始落地执行,注意力就会集中在事情本身,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就被抛到一边了。
Q93 当学生开小差时会获得老师的关注,从而从正面强化了行为,当不关注的时候,反而有所改进,请列举一些类似的个人或者社会现象?
A93 听说,面对校霸类的人物,最好的策略是既不要表现得畏惧,也不要表现得敌对,只用最平常的态度把对方当作普通人,这样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成为霸凌的对象。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话,大概就是因为畏惧和敌对都会强化对方的不良行为;而将对方当作平常人对待,反而有机会激发出其人性的一面。
Q94 请谈一下你对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异同的理解。
A94 我的理解是,精神分析治疗更注重于揭示和解开个体内心的冲突和纠结,也就是所谓的“心病还需心药医”,通过谈话治疗使来访者产生移情,达到领悟,压力便能够消解,由此引发的问题行为也会自然消失。行为治疗则关注症状本身,认为症状即问题,背后不存在什么潜在病症;既然问题行为是由错误学习导致的,那就用适应性行为的强化和模仿学习来替代和纠正。精神分析治疗和行为治疗关注的层面不一样,因此针对的目标和使用的方法也就很不一样。
Q95 你是否有什么措施,对于可能感知到自己的心理障碍进行干预或者预防?
A95 针对焦虑,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保持规律的运动、冥想、睡眠、饮食;与家人朋友之间建立紧密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培养能带来自我效能感的几项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自身以外的更广泛的人事物,如宇宙、哲学、历史、时政、公益。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日期:2月25日 页码:538-558 第16章 持续行动第43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96 当面对复杂情境的时候,你会采用什么样的选择性编码?
A96 面对复杂情境的时候,我会尽量选择理性、客观、中立的视角进行信息编码和辩证思考,尽量避免从单一角度看问题,避免太强的主观性。
Q97 请比较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差两种类型的异同。
A97 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会高估特质因素(谴责或赞誉人)并低估情境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这种错误较难发现,因为情境力量常常是无形的,还会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自我服务偏差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卸自己失误的责任;很多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对成功做特质性归因,对失败做情境性归因。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差的相对之处在于对事件原因的评估有主观偏颇,而且通常缺乏理性反思;差别在于前者是偏向内因考量忽略外因,后者是偏向对自己有利的归因。
Q98 群体性思维,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A98 群体思维,指的是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使之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凝聚力高、脱离专家、受领导直接操纵的群体很可能做出群体思维决策。有异议往往能改善群体决策的质量。这给我的启发是,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一种避免群体思维,保持发展活力的方式。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日期:2月26日 页码:559-584 第16章 持续行动第44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99 现在市场上公众号的卖货文案,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说服过程?
A99 目前市场上公众号的卖货文案用内容营销的手法,也就是用一篇能够引起正面情感共鸣的文章打头,在后半段通过某个点联系到产品的品牌内涵上,带出产品的卖点推广。这采用了外周说服路径,试图将受众对文章主体的认同和好感,爱屋及乌地转移到产品上,引发的是低度精细思考,而不是理性主导的高度精细思考。
Q100 你是否有过采用以退为进的方式进行说服的经历?
A100 有的。拜托人家帮忙的时候,通常都会提出两种难度级别,譬如:“可否麻烦你……?如果这样不太方便的话,那么……就可以了~谢谢!”这样的话,对方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一般来说都会乐意帮忙。
Q101 如果一个人面对证明,仍然不愿意改变信念,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有偏见的人,你认为你是一个有偏见的人吗?你是否因为偏见遭受重大损失?
A101 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固执到不愿接受客观现实的人,如果面对充分的证明,我愿意改变信念,承认之前的误解。所以我大体上不是一个有偏见的人。
Q102 你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比较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A102 我觉得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会比较容易表现出攻击性。但总体而言我都会避免直接的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