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儿童的成功与其智商有多大关系?基因能决定成功吗?你能精确地预测将来哪些学生会成功吗?
路易斯·特曼博士正在进行其中一个大型的有关天赋学生的纵向研究。在19世纪20年代斯坦福大学研究的基础上,他相信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商。他一直监控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取得的成功以及接下来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
他研究的学生总是自称为“白蚁”。特曼博士坚信这些“白蚁”会因其高智商而成为时代的领军人物。这些研究数据每五年更新一次。从结果来看,我们现在知道了更多关于智商的重要性以及其他决定校内外成功的因素。
主要研究结果
正如我们所期望的,这些白蚁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很好。这项研究更有意思的是后续对这些学生的研究结果。
20年后,特曼博士开始对比“白蚁”学生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一些学生成为了医生、律师以及大学教师。另一些学生成为了档案管理员、警察或是渔夫。特曼博士对于职业领域如此宽泛感到惊讶,他有句评论非常有名,“我们看到了智力和成就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5年后,特曼博士将100位成功的参与者(获得A等级)和到了40岁还过得艰辛的人(获得C等级)进行了对比。研究有两项发现:
1. 获得A等级的人的确要比C等级的人的智商要高(157∶150),但是智商值的差距并不明显,高智商之间的小差距对生活中的影响很小。
2. 两组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异体现在各自的个性特征。从其年轻时可以看出,获得C等级的人缺少决心和坚持,而获得A等级的人表现出更多的意志力、坚韧以及超越一切的欲望。
我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总觉得心理学研究有一些遗憾:其一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很慢。就像一百年前特曼教授的研究成果转化显得“特慢”,我们至今还掉在坑里,过于追求学业表现而忽视了意志力、坚韧等品质的培养。其二是一百多年前就有智者看到了成功的真相,却还要一代一代科普人去呼吁呐喊。
特曼也是音译,教科书上向来音译成“推孟”,但今天放在这特别切题。推孟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一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两大贡献:(1)修订比纳—西蒙量智力量表,后世称之为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2)进行心理学史上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前者服务于后者,而且因为前一工作在心理测量学方面有独特建树而使后一工作彪炳史册。
推孟选择了数千名高智商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历时几十年,在他逝世后,研究继续在进行。这项关于智力出类拔萃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1)天才儿童并不像西方所迷信的那样体弱多病而且容易夭折,事实上情况刚相反;(2)天才儿童的智力优势保持到成人期甚至老年期,因此个体的智商是相当稳定的,当考察的范围扩大到总体智力分布的全域后,智商的稳定性就表现得更明显了;(3)在智力表现水平相差不大的条件下,一些人格特征差异往往对个体间职业成就差异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百年后的我也试着重复验证了推孟教授的研究,几年前,青岛中考自招不用参加中考的年代,我找了具有代表性三所高中(58中、17中、16中),想看看不同层次学校自招生的生源特征。我采集了这三所学校250名自招生的瑞文推理智力测验成绩,发现三所学校都有一定比例的一等智力学生,差异就在于58中比例高一些,其次是17中,16中最少。不过,想想16中一等智力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跻身优秀行列?58中没有达到一等智力的孩子又是怎么成为优生的?在采集数据过程中,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16中采集数据时,有些孩子做得快,但是他们一声招呼不打,自行点开网络就玩起游戏来了。把老师气的不行!反之,在58中,一些孩子做得快,马上举手示意:“老师,我做完了,我可以先出去吗?”我说:“还真不行,等大家结束了一起走。”这孩子就能安静地坐在那。那种得体的表达让人感觉舒服。两所学校,智力塔尖上的孩子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非智力因素。
无独有偶,我在胶东某市有个项目。追踪该市排名前160名的孩子,我也采集了这批孩子的瑞文推理智力测验成绩。与同年级普通孩子比,这批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更高。可见智商和学习成绩有一定的相关。然而,当我想看看这160个孩子的智商和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时,却发现几乎为零。可能的解释就是智力水平相当的人群中,智力不起绝对作用,反而是非智力因素在起做用。最有意思的是,当时考试成绩第一名的孩子反而在智力测验中是垫底的。实在是让人费解!于是我就追踪访谈了孩子妈妈和班主任。妈妈是个家庭妇女,没有看出特殊之处。但是,班主任说:“我是他们的物理老师,从平时表现来看,在物理学科的思维反应她不如班上那几个优秀的男孩。但是,这女孩平时做事执行力特别强。”
延迟满足实验和推孟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似,自律、坚持等个性特征比智商更能够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成功。这些研究对我们的启示就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人格品质,千万别舍本逐末、顾此失彼。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