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亮相时,淄博人的热情、厚道也是被“点赞”的一方面——为外地车主动让路,为外地人主动让座,淄博人的热情和格局让全国人眼前一亮。
会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下午发生的一件小事。
我和朋友约在人民广场正北的家电卖场门口见面,我站在停车场的一角等她。
这个家电卖场曾我们城市里最火的一家。前几年,大家网上购物尚不熟练,它一搞促销,就是人声鼎沸的情形。如今,虽然换了新的电子屏,声光电的促销广告循环播放,走进卖场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当时,有辆车开进停车场,车牌虽是本地的,但一看就是从路况很差的地方行驶过来,四个轮胎的侧面沾了厚薄不一的泥巴,车身上也有溅的泥点。泥巴干透了,是白扑扑的颜色。
这辆车缓缓停下,一个文质彬彬带着眼镜的小伙子准备下车。
他双脚还没落地,就被一声大喝吓得又缩回了车上。
大步流星走过来的,是个一身蓝色保安服的白发老人,五六十岁的年纪,两只手里分别拿着笤帚和长柄簸箕。他瞪着眼,撇着嘴,满脸皱出嫌弃的表情,将簸箕往前送到小伙子的眼前,老人俯视着车里的年轻人,大声喝问:“车去哪里了?这么脏?”
我在两米开外,都仿佛感受到那中气十足的声波在空气中的震动。
簸箕里是散落的泥巴,原来,车子驶进来时,掉了块泥巴在停车场的入口处,干泥巴摔成几块,这位保安把泥扫到簸箕里后,就一溜跟着车来找车主。
司机是个老实孩子,脸红了,嗫嚅着似乎想解释一下,但没来得及开口,老保安又嚷了一句:“看着车脏,就洗干净再开出来,真是没素质!”
可能老保安的气势太足了,我忍不住四下环顾,想确认下自己是在某商场门前,而非入侵了谁家的私宅大院。
“没素质”的司机同志车也没下,重新关上车门,发动汽车,一溜烟开走了。
我不知道他本是打算来买家电的,还是只想停车,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他对这家商场的印象,一定因为这个老保安而糟透了。谁规定必须得是干干净净的车才有资格进停车场呢?
“顾客是上帝”,商场的服务员肯定是知道的,可保安也会赶客,不止一针见血地看到车上掉了块泥,还会上升问题,直接给人扣上“没素质”的大帽子。
这位保安毕竟也算是服务型企业的人,不但半点服务意识都没有,还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一家不过百人的企业里,都很难做到思想层面的上下统一。
那么,淄博怎样做到的呢?网络时代的放大镜下,迄今为止淄博和淄博人依然收获的是清一色的好评,淄博如何统一全体市民的思想和行为呢?有什么心理层面的根源吗?
谈这个问题,也许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分析社会情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更合适。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人们的行为不单单受到周围情境的影响,还取决于他们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诠释或解读。
这句话更直白的说法就是:环境会影响人,对环境的解读对人影响也很大。
对环境的解读从何而来呢?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中,它基本由两种人类动机而形成,分别是两个取向:
第一是自尊取向的,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的需求。
多数人都有着维持高自尊的需求,“认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高尚的”。事实上,我们习惯于为自己辩护,正是出于高自尊的需求。
第二是认知取向、是对准确性的需求。
人们会尽可能依据已知的信息而采取行动,尽可能真实的看待这个世界。
假如以上的两个动机发生矛盾时,你猜人们通常会选择那一个?
研究表明,当真实地反应状况和满足自我良好感觉的需求发生矛盾时,人们会选择扭曲真实的情况,以满足自我的高自尊需求。
当两个振振有词的人就同一件事情争得面红耳赤时,大抵上,至少有一位在扭曲事实,不过更多的情况是,两个人都挑选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进行辩论,毕竟谁都有自己的自尊需要。
话题再转回到淄博,认知取向的真实情境是淄博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到位的城市管理和各种正能量的宣传;自尊取向的“好的”、“高尚的“、“热情的”、“厚道的”的内心需求,与真实环境非常和谐地统一了……
所以,对成为五一期间的全国“顶流”打卡地的解读,用文旅局长的发言来概括是“用感恩的心,回报五湖四海的朋友”,就成为了大部分淄博市民共同面对这个情境时心理取向,思想上的一致带来行为上的合力。
从上到下的一致性,如同物理学上“共振效应”,让心理和行为的同频度更高。
这两天正在重读《社会心理学》,所以从这个角度浅浅分析了一下,感谢您能读到这里!
原创不易,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