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伊拉克战争及萨达姆历史军迷
伊拉克战争巴格达沦陷后,这三个国家的使馆遭到的抢劫为何最严重

伊拉克战争巴格达沦陷后,这三个国家的使馆遭到的抢劫为何最严重

作者: 张再坤的文史杂谈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10:19 被阅读94次

    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为主的联合军队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爆发。

    2003年4月9日,美英联军的坦克战车开进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矗立于巴格达市中心的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雕像被拉倒,标志着萨达姆政权被推翻。

    (伊拉克战争)

    巴格达沦陷后第二天,局势一度失控,肆无忌惮的抢掠者先是把萨达姆·侯赛因亲属和亲信的别墅洗劫一空,随后奔向一些政府机关、医院、电台、电视台。中午过后,随着抢掠的不断猖獗,原本受国际法保护的外国使领馆和国际机构也遭到抢掠,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位于城东繁华的阿布纳瓦斯街的法国文化中心,法国、德国、比利时驻伊拉克大使馆及芬兰大使官邸,而那些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国家的使馆却没有遭此厄运。

    (伊拉克战争)

    按照《日内瓦公约》,在战争期间,占领者有责任担负起维护占领区秩序的职责,美英军队兵进巴格达后,在主要十字路口和要道设立了检查点,并占领要害部门,重要地段可以见到美国士兵荷枪实弹地巡逻。令人称疑的是,他们没有制止哄抢。

    (伊拉克战争)

    那么,为什么这三个国家的领事馆遭到的抢劫最严重呢?

    当年,法新社在报道法、德驻伊机构被哄抢一事时,加了一句耐人寻味的注解:这几个国家都是强烈反对对伊拉克动武的。

    时隔十多年,再来回顾当时的几起抢劫事件,法新社的注解可谓一语道破事件的因果关系!

    2002年9月初,美国政府声称已掌握有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证据,实际上这是向伊拉克动武前兆。

    2002年9月7日,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进行了非正式会谈后一致表示,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单独采取军事打击行动。

    德国是欧盟内第一个明确表示即使有联合国授权,也不赞同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国家。

    之后,直到伊拉克战争爆发,两国领导人在多种国际场合呼吁只有联合国安理会有权就伊拉克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决定。(注:为阻止战争爆发,包括中国在内的爱好和平的国家都做过积极的努力,至于我国所做的努力因为不是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在此不予叙述!)

    (伊拉克战争)

    时间转眼到了2003年,美国再次重申已掌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证据,但以情报来源要保密不能公开为借口,执意要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动武。

    2003年1月15日,美国正式要求北约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后向美国提供援助,并在土耳其部署预警飞机和“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等,以防备伊拉克向土耳其发动攻击。

    对于美国的提议,德国、法国、比利时率先打破北约“打破沉默”行规,使得北约在短时间内没有达成共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使得美国谋求北约支持的希望受到一定阻力。

    “打破沉默”是北约圈内的一句行话,意为打破“默认程序”。“默认程序”是北约在遇到某些棘手、难以达成共识问题时采用的一种决策方式。这个程序启动后,如果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没有成员国“打破沉默”,就意味着“一致同意”拟议中的决定。但只要有一个成员国“打破沉默”,就意味着拟议中的决定遭到否决,因为北约实行“一致同意”的决策机制。

    美国驻北约大使伯恩斯称法国、德国和比利时3国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它们的行为使北约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言谈话语中充满了不满。

    不论是出于爱好和平的愿望、还是基于维护世界稳定的大局,众多国家领导人、国际人士的努力没有能够阻止伊拉克战争的发生。

    (伊拉克战争)

    德国、法国、比利时等相关国家的使领馆被抢,只是战争残酷性的一个缩影,相对于战争中丧生的无辜生命,物质被抢亦显得微不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伊拉克战争巴格达沦陷后,这三个国家的使馆遭到的抢劫为何最严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vs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