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教练,最怕就是“懂太多”。
觉得自己拿了ACC、PCC(国际教练认证级别),年纪比别人大了些,“人生经验”多了些,加上一些过往的“成就”,看到一个主题就说,嗯,这个主题要怎么怎么去教练,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coaching,往往就像是没有水的性爱,你难受,人家也难受,最后尴尬收场。
在我刚入行的时候,真的做过很多惨不忍睹的教练(真的感谢我的客户们对我的包容)。拿到资料和主题后,开始好一顿分析,想各种可能性,看相关主题的书,列出问题清单。直到百分百“准备好”,信心满满地去教练人家。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和人工智能没啥区别(好像还没那么智能),所以经常会收到客气的反馈,“我觉得今天还是不错的,谢谢你哦”。
成年人有一个很不好的思维习惯,就是老觉得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从有限的信息里“推算”出某种结论。
一个中年辞职、还没找到下一步职业方向的的职业经理人,“这个人行事过于冲动,而且看起来对自己的人生不是很负责任”。
一个兢兢业业、不敢和合伙人要应得股份的创业者,“这人应该是9号(九型人格中的一种),为了维护和谐总是逃避。”
一个刚找到方向、但还未有所突破的自由职业者,“一看就是个文艺青年,不愿意突破舒适区去搞销售。”
一个要照顾孩子、老公、父母,身心疲惫的全职妈妈,“全职妈妈这个群体普遍自我价值感低,可以从帮她找到有价值的事开始。”
你所认为的事情,真的就是“对的”吗?
你了解一个人想要找到热爱的职业的那种渴望吗?
你懂得一个人在看似“逃避”的行为背后的恐惧吗?
你怎么就知道人家没有在努力地“搞销售”?
你理解一个女性既想让家人幸福又不能失去自己的那种矛盾心情吗?
看起来懂很多,其实是无知啊。
最近有一个很强烈的体会,往往那些让客户满意的coaching,都是我把自己放在“无知”状态,关掉头脑的分析、联想、评判,和客户一起流动发生的。我经常会和自己说一句话:“You know nothing. Just listen.”当你真心觉得自己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你自然会产生一份好奇,想要去听这个人的故事,想要去理解ta的情感。当你不再用力把对方往某一条路上拉的时候,你们之间就会产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客户会找到新的路。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你怎么对待自己和别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那些看起来越是自大的人,似乎内心越是自卑。好像是身体里有一个很大的黑洞,里面有很多深沉的恐惧。怕自己不好看、不优秀的样子给别人看到,所以要用“我懂”来做一个漂亮的外壳。“我什么都知道”这样的自我暗示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觉得我是可以控制很多事情的。而“我其实并不懂”会让那个外壳破掉,把恐惧的黑洞暴露出来,这可是比死还可怕的事情。
奇妙的是,当一个人自大的时候,往往会把别人看“小”。就像是大人低着眼看面前的小孩子一样,我的人生经验比你多,你真的什么都不懂咧。当你把别人看小的时候,你就听不到别人说的话,而只是听到自己说的话。你的面前就不是一个鲜活的有无限可能的生命,而只是你经过粗略而不严谨的“统计”后看到的一个样本。你和客户在一起的每一个当下,你都在不停地“跑”,试图用你的头脑分析出问题的关键,而失去了每一个新鲜的、像宇宙那样无垠的、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的“当下”。
如果反过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也许不能完全理解你,因为我没有和你一模一样的经历,但我会试着去理解你。
我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我们一起走走看吧。
我想要听你的故事。
你的钥匙,就在你的手里。
在你眼里,我看见了宇宙。
如果做了太久大人,忘了“无知”是什么样的感觉,就去看看小孩子吧。他们可以蹲在地上,看一只甲壳虫笨拙地爬来爬去,把它翻个背朝上,看它用强壮的后腿猛地鲤鱼打挺翻回来。“它的家在哪里呢?”“它会飞吗?”“它吃什么呢?”小孩子会闪着亮晶晶的眼睛这样问。而不是像大人一样,瞥了一眼:“哦,一个六条腿的昆虫而已。”然后一脚把它踩扁,继续走自己的路。
You know nothing. Just listen.
END
我是个人成长教练周育楠,很高兴认识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