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家散文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最是橙黄橘绿时——读《奉橘帖》

最是橙黄橘绿时——读《奉橘帖》

作者: 柳上听黄鹂 | 来源:发表于2021-10-28 22:45 被阅读0次

    本来计划在霜降前,完成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尺牍《奉橘帖》的读帖写作,因为伺奉双亲,一周有两三天押进去,干着急没办法,以至今日。

    但凡有点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南朝袁昂《古今书评》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有不端者,爽爽然有一种风气。”那也正是王右军本人的风气。

    去年此时,在绍兴城中徜徉来去,只为感受绍兴城中的文气氤氲,我住的酒店不到500米就是蔡元培故居,再走远一点,是贺知章、周恩来共居一街,待一路访到书圣的故居,黑漆大门已经上了锁,旁边民宅门前二三老妪拉家常,徒然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读了右军那么多帖,那么多逸事,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男子其实又温润又家常又敏感,且有情有趣,他若现在风神洒落走出黑漆大门,大概也会与这几个老妪说几句闲话的吧。这样一想,也就释然。

    历代先贤评王羲之,我认为有三人最为中肯。其一是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说得是王羲之的雄逸气;其二是孙过庭《书谱》:“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八个字,真是入骨见髓,这说得是王羲之的书卷气;其三是宋代周必大说:“晋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右军又晋人之龙虎也。观其锋藏势逸,如万兵街枚,申令素定,摧坚陷阵,初不劳力。益胸中自无滞碍,故形于外者乃尔,出于天然,非但积学可致也。”这说得是王羲之的清贵气,读书都读不来的,遑论不读书呢!

    当代人学大王,少了书卷气、清贵气、雄逸气,只拓得个甜俗好看的影子,如李渔论女子美之高下,最高层次的美是有”内才“,他们没有王右军的内才,就只能学个形似。

    中国人自古就讲中庸,少年时讨厌中庸,到了中年,才知道要得这中庸二字多么难,多么好!右军书最大的好,就是中庸之道,万世之法。

    要说《奉橘帖》,就不得不说“平安三帖”。“平安三帖” 是指王羲之的三个行书尺牍作品《平安帖》(亦称《修载帖》)、《何如帖》和《奉橘帖》,三帖连裱,纵24.7厘米,横46.8厘米,亦统称《平安帖》。由作品上的题签、钤印,押署,可看出流传有序,一般公认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时候看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觉得蒋中正真不是吃素的,带往台湾的国宝那都是一等一的好,仿佛是春吃蕨菜他掐了尖,一锅靓汤他喝了头啖。我们今天还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点好东西,一要感谢张伯驹先生捐了半个故宫博物院,二要庆幸蒋中正败逃仓皇。

    这个蒋中正仓皇逃离之际,都没有忘记带走的《奉橘帖》全文只有十二个字:“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二字有缺损,第二行第一字“可”残损过半,略可辨识。全文无王羲之尺牍中“羲之白”、“羲之顿首”等书写格式,只是书圣写给朋友的一封便函。

    虽然只有十二个字,但书圣的名头的确不是盖的。十二个字由他写来,真是笔笔活脱,字字变化,参差错落,俯仰生姿。从开始浓墨重笔连接紧密的“奉橘”两字,到“三百枚霜”四字的逐渐疏朗,各自端然,再到越来越细越来越柔的“未降未”三字,一个“降”字两边各一“未”字,姿态味道绝然不同,仿佛一个男子旁边陪了一妻一妾,上一“未”字虽欹侧有姿,却硬朗爽落,俨然正妻;下一“未”字屈就一隅,柔软扭捏,恰似小妾。而夹在两“未”中间这个“降”字,也真如夹在一妻一妾之间左右为难的男子,未见得多么舒畅快活。书写的过程,总是越来越放松,书圣写到后来,“可多得”三字简直有了流动之感,对朋友的情意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上一篇《独见天意——读礼器碑》中曾说:变化是否丰富是书法审美的一大原则,右军书无不如此,《奉橘帖》十二个字,粗与细、重与轻、密与疏、奇与正、尖与圆、直与曲、回转与方折……诸多对比都用上了,还用得洒脱自如恰到好处。

    看过一篇分析《奉橘帖》行气与轴线的文章,说得神乎其神,就好比后人分析鲁迅先生那两棵枣树一样——反而说得好像书圣多么刻意为之似的。

    行气与轴线于行草书当然重要,但我觉得书法这个事,也没有那么故弄玄虚,深不可测。看看民国那些学人,他们也没人专业搞书法,拉出来哪个书法不是个顶个的好,而且好得淳朴自然气象万千,象生下来就会写字似的。想想也不奇怪,那是童子功练出来的精神,学问养出来的气质。

    书圣本人就说过:“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别说行草书,就是正书,你写得个个状如算子,也不算上道。清代梁同书说行气:“字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是为确论!只有经过大量的临帖与创作练习,达到娴熟处理诸多矛盾对比,有俯仰揖让,有参差错落,有呼应顾盼,提笔写来,宛若行云流水,延绵自在,行气自然会贯通,轴线自然会摆动。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你总得先知道这个理,才好慢慢实行起来。

    《奉橘帖》诸多妙处,我宁愿相信不是刻意的经营安排,而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越学越觉得:凡书法绝妙之迹,处处可学,亦处处不可学,书画在法,而其妙在人也。

    又到橙黄橘绿时,读《奉橘帖》,格外应景。而每读《奉橘帖》,我都想起2000年比此时略早,带着单位几个人游三峡,第一站宜昌下车。绝早的清晨,一出站路边几个老妪,有的擓着竹篮,有的就地铺一包袱,兜售自家地里出产的橘子,青黄相间大小不均,青枝绿叶带露如珠,我知道原产地的水果,现摘现吃有多么好,执意买了一大兜。

    那是第一次在产地逢到柑橘下树时节,早已忘了是否过了霜降,但次次买,次次好吃,处处买,处处好吃。每个橘瓣,都是一枚小小的果汁炸弹,在口腔里爆炸开来,滋味浓烈;橘皮的清香也象在小范围的空气里施了一枚香气的小炸弹,不停地剥吃,就象藏在一团蓬蓬的香雾里,饮一道清凉甜美的甘泉,似妖似仙,乐不可支。

    柑橘如柿,须待霜后而佳。《后山诗话》载黄庭坚评韦应物语:“韦苏州诗云:‘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才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余往以谓盖用右军帖云‘赠子黄甘三百’者。比见右军一帖云:‘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苏州盖取诸此。”韦应物说的也是这回事。

    生活中可有多少惊天动地千言万语呢?大部分时候,也不过是人情冷暖柴米油盐。即清贵如右军,也不是奉橘三百,寄丝布单衣财一端,就是收了友人的邛竹杖,旃罽胡桃药……未见得多么值钱,却有人间烟火的踏实与温暖。

    清代周星莲在他的《临池管见》中论述书法作品的“气”时说: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

    剥着刚买的橘子,读《奉橘帖》,简直有了几分右军蓬蓬然的喜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是橙黄橘绿时——读《奉橘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yb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