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跟每年的清明节一样, 不能说快乐, 要说幸福安康!
福建冬至居然有这么多花样,你还不快接招?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
历来就有 “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北方,过冬至通常吃馄饨和饺子,
而在南方则是吃汤圆。
在福建这几个地方过冬至,
有着不一样的过节传统和吃法,
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福州米时
搓“米时”粿是福州冬至习俗,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搓“米时”由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福州童谣《冬至歌》。
漳州糖圆
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龙岩鬼糕
冬至来临,“老龙岩”们就会到山里采苎麻或是艾草捣碎,和糯米粉揉匀后,面团就呈淡绿色,作为“鬼糕”的皮。至于馅料,通常会用梅菜、笋干、香菇,配着五花肉,调味,炒熟。咬上一口,皮又糯又软,带着油花花的馅配上草叶味,反倒觉得清爽。
南平糯糍粑
糯糍粑,是南平光泽诸多地方小吃中较出名的一种,和福州的“米时”类似。它是用当地产的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笼里或锅里蒸熟,然后倒进石臼里,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民间俗称“打糍粑”。糯米打到粘稠成泥状,挑起不断后,再加上一些香油点润,用手揉搓成一个个拇指般大小的丸子,放进装有炒熟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粉碗中滚过即可食用。
厦门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泉州搓圆
泉州风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莆田“冬至暝”
莆田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前一夜,莆田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桌上以红柑为“果岳”。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
沙县汤圆
有肉有笋的汤圆吗?没错,人家沙县的汤圆就是这么任性!沙县人的汤圆有肉有笋,汤汁中喜欢配于竹笋、香菜等作料。
平潭“咸米時”
平潭在冬至这一天有吃“时来运转”的习俗。时来运转,原名“咸米時”,性质类似汤团,皮是地瓜和着地瓜粉做的,薄而柔韧,Q弹爽口。里边的馅儿一般是:包菜、紫菜、瘦猪肉、鲜虾、鱿鱼、蟹肉等等,有煮的也有蒸的,可当主食,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小吃之一,用料及做法都比较大众化,所以几乎当地每家每户都会做。
今天就是冬至了,你想好吃什么了吗?
在一年这个重要的节气里,
家住得近的朋友一定和家人团圆了吧! 像偶一样在异乡的大多数人可向亲友们道声: 冬至幸福安康!
我是芬一样的年华
记录生活点滴,用行动过上不一样的年华!
2016-12-21 冬至,大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