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里,计算就是计算机做的事情,电子表格、文档处理、电子邮件,诸如此类。计算机在人们脑海里就是台式电脑或笔记本,里面有电子电路,一般都带有显示器和鼠标,以前还流行用真空管。对于我们自己的大脑,我们也模模糊糊觉得有点像计算机,有逻辑演算、记忆存储和输入输出。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的概念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将计算视为自然界中很普遍的现象。细胞、组织、植物、免疫系统和金融市场显然和计算机的运作方式不一样,那么他们说的计算到底是什么呢?他们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什么是计算?什么可以计算?
香农的信息定义关注的是消息源的可预测性。不过在现实世界中,信息是用来分析并产生意义的东西,信息被存储,并和其它信息结合,产生结果或行为。总之,信息是用来计算的。
历史上计算的意义变化很大。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计算都是指的手工进行数学运算(小学生称之为“做算术”)。计算员(Computer)就是做数学运算的人。我以前的老师伯克斯(Art Burks)常和我们说他娶的是“计算机”——指的是二战时被征召入伍手工计算弹道的妇女,伯克斯的夫人在遇到他时正是这样一位计算员。
现在计算指的是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干的事情,另外自然界的复杂系统似乎也干这个。但是计算到底是什么呢?它又能做些什么呢?计算机什么都能算吗?是不是存在原则上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是在20世纪中叶才得到解决。
希尔伯特问题和哥德尔定理
对计算的基础及其局限的研究,导致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但其最初的根源却是为了解决一组抽象(而且深奥)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德国数学大师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于1900年在巴黎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来的。
希尔伯特,1862–1943(美国物理学会西格尔图像档案,兰德收藏)
(AIP Emilio Segre
Visual Archives, Lande Collection)
希尔伯特在演讲中提出了在世纪之交面临的23个丞待解决的数学问题。其中第2和第10问题后来影响最大。实际上,它们不仅仅是数学内部的问题;它们是关于数学本身以及数学能证明什么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数学是不是完备的?
也就是说,是不是所有数学命题都可以用一组有限的公理证明或证否。
举个例子,还记得中学几何里学过的欧几里得公理吧?记不记得用这些公理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样的定理?希尔伯特的问题是:是不是有某个公理集可以证明所有真命题?
2数学是不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是不是可以证明的都是真命题?“真命题”是专业术语,但我在这里用的是直接意义。假如我们证出了假命题,例如1+1=3,数学就是不一致的,这样就会有大麻烦。
3是不是所有命题都是数学可判定的?
也就是说,是不是对所有命题都有明确程序(definite procedure)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告诉我们命题是真是假?这样你就可以提出一个数学命题,比如“所有比2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然后将它交给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用“明确程序”在有限时间里得出命题是“真”还是“假”的结论。
最后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Entscheidungsproblem(“判定问题”),它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莱布尼茨建造了他自己的计算机器,并且认为人类将建造出能判定所有数学命题真假的机器。
这三个问题过了30年都没有解决,不过希尔伯特很有信心,认为答案一定是“是,”并且还断言“不存在不可解的问题。”
然而他的乐观断言并没有维持太久。可以说非常短命。因为就在希尔伯特做出上述断言的同一次会议中,一位25岁的数学家宣布了对不完备性定理的证明,他的发现震惊了整个数学界,这位年轻人名叫哥德尔(Kurt Gödel)。不完备性定理说的是,如果上面的问题2的答案是“是”(即数学是一致的),那么问题1(数学是不是完备的)的答案就必须是“否。”
哥德尔,1906-1978(照片由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提供)
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是从算术着手。他证明,如果算术是一致的,那么在算术中必然存在无法被证明的真命题——也就是说,算术是不完备的。而如果算术是不一致的,那么就会存在能被证明的假命题,这样整个数学都会崩塌。
哥德尔的证明很复杂。不过直观上却很容易解释。哥德尔给出了一个数学命题,翻译成白话就是“这个命题是不可证的。”
仔细思考一下。这个命题很奇怪,它居然谈论的是它自身——事实上,它说的是它不可证。我们姑且称它为“命题A。”现在假设命题A可证。那么这样它就为假(因为它说它不可证)。这就意味着证明了假命题——从而算术是不一致的。好了,那我们就假设它命题A不可证。这就意味着命题A为真(因为它断言的就是自己不可证),但这样就存在不可证的真命题——算术是不完备的。因此,算术要么不一致,要么不完备。
难以想象这个命题如何转换成用数学语言表述,但是哥德尔做到了——哥德尔的证明的复杂和精彩之处就在此,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
绝大多数数学家和哲学家都坚定地认为希尔伯特问题能被正面解决,这对他们是个沉重的打击。就像数学作家霍吉斯(Andrew Hodges)说的:“这是在研究中惊人的转折,因为希尔伯特曾以为他的计划将一统天下。对于那些认为数学完美而且无懈可击的人来说,这让人难以接受……”
图灵机和不可计算性
哥德尔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希尔伯特第一和第二问题,接着第三问题又被英国数学家图灵(Alan Turing)干掉了。
图灵,1912-1954
1935年,图灵23岁,在剑桥跟随逻辑学家纽曼(Max Newman)攻读研究生。纽曼向图灵介绍了哥德尔刚刚得出的不完备性定理。在理解哥德尔的结果之后,图灵发现了该如何解决希尔伯特第三问题,判定问题,同样,他的答案也是“否。”
图灵是怎么证明的呢?前面说过,判定问题问的是,是不是有“明确程序”能判定任意命题是否可证?“明确程序”指的是什么呢?图灵的第一步就是定义这个概念。沿着莱布尼茨在两个世纪以前的思路,图灵通过构想一种强有力的运算机器来阐述他的定义,这个机器不仅能进行算术运算,也能操作符号,这样就能证明数学命题。通过思考人类如何计算,他构造了一种假象的机器,这种机器现在被称为图灵机。图灵机后来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蓝图。
☝本文摘自第一推动丛书《复杂》(梅拉妮·米歇尔)第四章 计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