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11月1日,我回到书店工作了。很开心可以用“回”这个字,像是回归了初心。
2016年还没毕业的时候,我曾经在一家小书店工作了四个多月,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还是辞职了,到另一个行业工作了2年。
总的来说,那里的工作内容挺轻松的,空闲时间很多,领导不会步步紧逼,和同事相处得也很好。这算得上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让我实现7小时上班,8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愿望。
可是越到后来,我就越没有动力去上班了。即使是简单的工作,我也觉得有压力,特别厌倦和别人沟通。
在确保自己的存款可以支撑几个月的生活后,我还没开始找下一份工作就辞职了。
别人的gap year都是去旅行、游学、做义工,我的gap year则是每天待在家里,做饭、阅读、运动、写文章,没有走出泉州市区一步。
那段时间我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虽然没有一年,但是我留给自己一大段时间,去想想究竟要怎么办。
❤
这几年来,我看了很多关于书店的书,像《独立书店,你好!》、《逛书店》、《坐店翻书》、《深夜书房》、《岛上书店》、《茑屋经营哲学》等等。
想着总有一天,一定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
于是每一次想换工作的时候,我都要先打开招聘网站,或者去逛逛书店,看看有没有哪里在招人。
泉州的书店不多,很多次都没有看到招聘信息。我把有可能去的城市的书店资料都查了一遍,并一一记在本子里——福州、厦门、长沙、杭州、西安。
如果当时再冲动一点,我或许已经离开这座生活了五六年的小城市,往这些地方去了。
妈妈好几次都说:“你要是喜欢读书和写文章的话,也可以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空闲的时间里想怎么写都可以啊!”我知道,她指的是当老师和考公务员。
是啊,也可以的。
我也已经尝试过别的选择了,只是真的不喜欢那样的生活。
就像有的人喜欢不停地表达,而有的人善于倾听。有的人喜欢随时能呼朋引伴,而有的人喜欢安静地独处。
那就各做各的好了,没有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啊。
❤
为什么一定要去书店工作呢?
就像有人问写了《不去会死》这本书的作者——石田裕辅:“你为什么想环游世界呢?”
没有为什么,只是简单地想这么做而已。如果不去,也没有兴致再去做其他事。
于是他辞去了稳定高薪的工作,花了七年半的时间,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一周。
事实上书店的工作并不梦幻,也没那么有趣,那更不是一个可以让你整天看书,还给你发工资的免费图书馆。
我们每天都需要扫地,拖地,用抹布擦书架,拿鸡毛掸子扫书本上的灰尘。
还经常要搬书,遇到活动的时候,要提前布置场地,整个架位上的书都得更换。退书时要撕掉以前贴的标签,一撕就是一下午。
平常的琐事很多,但是我却很开心。
即使每天的上班时间从9点半到晚上10点,也不会觉得难熬。
在下面这些时候,我常常觉得很幸福:
看到读者买走了自己精心挑选的摆在展台上的书。
把我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读者。前些天有一个平常不怎么看书的女生让我推荐书,我当时很迷李娟,就给她找了《冬牧场》和《走夜路放声歌唱》。其实我更想给她《羊道》的,只是当时店里没有这一套书。
每周参加店里的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大家相互分享、讨论,我也开始尝试去主动表达内心的自己。
当事情忙完了,店里也没客人的时候,我可以随意拿起一本书来读,也去读一些以前不感兴趣的书。
浏览每一排书架,一本本看书名。有自己熟悉的,也有根本没听过的。
写书店的活动推文和读书会回顾,让自己又学习一次,更加理清了思路。
和同事之间的话题,大都是围绕着书、书店、读书会展开。
我想让自己过得开心一点,所以就来书店了,就这么简单。
❤
昨天下午有一个男生来店里,在那之前书店一个客人也没有,我站在收银台前写文章。后来我们聊了会天,他对我说:“喜欢读书的人,应该比较能耐得住寂寞吧。”
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我只是习惯了独处。即使一个人也没有,我也可以自得其乐。
其实我读过的书不多,可以说很少。每次看到读者挑了很多书都是自己没读过,甚至都没有听过的,立马觉得自己孤陋寡闻,自惭形秽。
上大学之前,我几乎没有读过除了网络小说以外的课外书,语文成绩从来没有上过110。高中毕业后,一个同学看到我买的书还笑话我:“你选书的时候,一定要看出版社,像中信和中华书局就不错,你这本书纸张那么粗糙,而且一看标题就不是啥好书。”
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浅薄的、矫情的文艺女青年。
但还是喜欢书。在这里的每一天,能多读一本书,多写一点文字,我已经觉得自己是赚到了。希望有一天,这个浅薄的矫情的文艺女青年能少一点矫情,多一点底气。
开书店的梦想还太遥远,就像参差书店的主理人说的一样,先尽自己所能做好现在能做的吧。
除了情怀,我们还要尽其所能,把这家相对独立的小书店运营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