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真假君子

作者: 温雯二雅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20:43 被阅读5次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从争议看三国

    作者:郑卓希

    桃园三兄弟毫无疑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也是书中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地方。《三国演义》中普遍认为的是,三兄弟中,刘备仁厚,关羽忠义,张飞莽撞。但刘备却也不仅仅只是仁厚而已,能为帝王者,虽不至于人人心机深沉,但城府却必然不会浅了,因而此人也是颇有争议。何况三国演义不过是小说罢了,与史书中所述多有偏差。《三国》中的情节尚可起争议,正史又如何?

    暂且撇开这件事,先谈一谈刘备的为人。人们常说三国鼎立,曹操占天时,孙权据地利,而刘备有人和。人和,便是指刘备爱护人民,不为自己。爱护子民是真的,不为自己却是无从见得。三顾茅庐隆中对,从他的言论便可见其野心勃勃。

    看过三国的人,多说刘备真贤君;看过史书的人,却道刘备伪君子。隆中与卧龙一谈,一句“欲信大义于天下”就把曹操与孙权置于“不义”的立场上。都是为争那一把龙椅,却偏偏把自己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真可谓是心机深沉。刘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倒也是一个不错的戏子。长坂坡上怒摔阿斗,斥其“几损我一员大将”。这一出笼络人心倒是漂亮,不损自己一分一毫。而后赵云急忙抱起阿斗交还刘备。看似是一出君臣情义深重,但对于赵云而言,倘若当时没有抱起阿斗,谁知下场如何?且不论阿斗并未因此而受伤,刘备为事业多次抛妻弃子,对他而言是收买人心重要还是妻儿性命重要,尚且存疑。

    关于刘备与孔明,有三件事不得不提,分别是三顾茅庐、成都称帝与白帝城托孤。三顾茅庐前文已述,而另外两件颇多争议,便在此提及。成都称帝,即便是《三国志》中记载也有所不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一者说刘备不愿称帝,诸葛孔明称病逼其称帝,一者大同小异,说的是刘备在再三劝诫下终于称帝。但同样是在《三国志》中,《三国志·费诗传》中说的却是费诗上书劝刘备不要过早称帝,因而被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出现了“刘备起初不愿称帝是表面功夫”的论调。虽说事实如何早已不可考,但刘备的野心本就藏不住。试问天下男儿,有几人无称雄之心?有几人无夺天下之志?又有几人如陶渊明那般乐于久居田园?刘备称帝本是无可厚非,但显然《三国演义》中把他美化过头了。

    还有一件就是白帝城托孤一事,刘备对孔明说“君可自取”,这是真心还是试探?这个问题争论至今仍没有定论。但实际上,这件事情还有第三章可能性,依我拙见,刘备可能是在逼迫。

    荆州刘表曾试图将荆州托付于刘备,刘备当时说:”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这说明刘备也知道这种临终托付必不可从,所以,“真心”这种可能基本上是可以排除的。若说是试探,孔明之智旷古绝今,倘若孔明真想夺权,岂是随随便便试探得出的?但刘备既已将此话说出口,孔明即便是有夺权之心,便也不可行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俨然一副看重孔明、为国为民的嘴脸,却依旧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若孔明当真夺权,必然会被人们所谴责,毕竟“先主待他不薄”。白帝城托孤,君臣二人不知多少考量,到最后偏偏演成了一副君臣情义深重的戏码。孔明有没有夺位之心尚且不知,但刘备绝没有让位之心。

    但无论如何,还是那句话,身居高位者,城府必然不会浅了的。由此而观之,刘备的所做所言,也确乎是无可厚非了。

    刘备——真假君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备——真假君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i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