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起来后,收拾完房间,我一贯的做法是烧一壶开水泡茶。大约这个习惯是从娘家带来的,也许,从小看多了爸妈每天早上的做事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在自己的家中如法炮制。
大概是从去年开始吧,老公看到我在厨房烧水,都会好意的提醒我一下:厨房有个插座不好用了,我看你经常用它烧水,不安全,万一短路怎么办?我换一个插座试试吧。我听了后,仔细看一下那个插座,感觉它还可以用,而且家里主要还是我每天早上起来烧水,老公很少做这个,他说的插座不能用只是感觉不太好用而已,也根本没有坏掉,我感觉可以用的。自己心里嘀咕着,没关系,还用原来那个就可以的。所以,我每天继续用它来烧水。老公在给我说完这些话之后呢,他还真换了一个插座在旁边,就是不大好看,属于悬空作业,不过,好歹也是个新的插座。我的感觉却是有些不舒服:原来插座好好的,非要说是坏了不能用,换一个还弄得这么难看。我还是用自己原来那个吧。
于是呢,每天早上我们家厨房里烧开水,都会出现这种奇观:看一下用哪个插座,就知道这水是谁烧的?!老公也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自从上次劝过我以后,见没有效果,倒是没有再说什么,然而,他自己是绝对不会再用那个插座的。所以呢,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各自用各自的插座烧水用。
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习惯都带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也就是说,是自己潜意识的体现。百度一下:也就是机械的执行,去除主观,严格按照自己的交易系统,这就是固化行为。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就像我和我的老公。他认为那个插座是坏的,当然是在提前预判的情况下,所以,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也为了给自己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更换家用电器的麻烦,他用的是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插座;而我呢,根据习惯经验来判断,确认那个插座可以用,再加上也比较讨厌那个新换的插座,感觉它不漂亮,安的不好,所以就固执的用自己心仪的插座。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却带着个人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是个体固化行为的一个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