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自己是哪根筋出了问题,神经越来越大条,脑子越来越记不住东西。周三读书吧有个高老师的分享,晚上八点开始,7:45我定的闹钟提醒响了,我想着一会儿就可以登陆群里参与听讲座了。就在那么一瞬间,我不知道整什么(应该是校对七年级试卷)就又把这事情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7052/d638ba627494982f.png)
反观老梁,一周基本上参加3-4次群研讨活动,河南教师读书会,我们读书吧,杏坛网研社,樊登读书会,她不仅能清楚地记住时间,还能积极参加研讨。而我在这方面越来越吃力。可能内心越来越想追求安逸,所以不再想逼着自己过一种积极的人生。也或许是年龄的原因,让我不由自主放慢了生活的节奏。总之,我不想让自己太累了。
我每天固定的活动是背单词、写简书、听新闻、听樊登读书讲书、看学生背诵课文,看着俩孩子锻炼体育。一周一次教研活动,随时准备应对学校要填的各种表格,要进行的各种学习,要提交的各种文件,要拍的各种照片。
五十而知天命。我不想再玩命,也不想再与生命作无谓的抗争。我明白了世事无常的道理,也接纳了自己和学生的不完美。竟然觉得如此这般,也是岁月静好。
对于学生,我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对于成绩我对了一份淡然和从容。学习从来都不是教师单方面劳动的结果,更多的是学生本人和家校合力的结果。以前我多次参与各类研讨,学生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该怎么办?积极献言献策。其实,现在想想出问题是学生的常态,很多问题学生背后不是有个问题家长,就是有个问题家庭。而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显然已经超出了我的工作边界。是我个人无力解决的问题。
有时候教育学生并不难,难的是学生背后的家长。一旦他们的观念形成后,很难被改变。我去家访时看到了诸多家庭,也见到了诸多矛盾,夫妻不合,闹离婚的有,冷暴力的有,大打出手的有,缺席孩子成长的父亲,神经质或患抑郁症的母亲……有时候他们不想听我谈孩子,反而更多的把我当成了她们的听众,找我帮她们解决家庭矛盾。这让我惶恐不安。
我知道很多事情教育很无力,我不想做那个看似可以给人开药方的大夫。因为我知道其实自己很无能。渐渐的我逃离了诸如此类的研讨。但是读书吧是个例外,因为有了卜老师的点评和追问,总是能启发所有参与者也包括我的思考。
比如周三(昨晚)高老师分享了《打造一间孩子们喜欢的教室》的具体做法以后,卜老师紧扣高老师的分享连问了四个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7052/72d31fd0d138a6fd.jpg)
并给出了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37052/b4d706ee98750ea0.jpg)
每次读卜老师的点评就像在读一些哲理小故事,颇有点哲学观点,也颇有点禅意,但又不失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情怀和执著。总是能带给我一些温暖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读书吧里的群主始终在场,群里的风气很正。不娇柔,不做作,不吹捧,夸赞时有理有据,批评时毫不客气。而且分享的人物都是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的精英或者认真做教育的教育人,我想正是这点,这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
上周错过了广州大咖费老师的分享,昨晚又错过了武汉名校长的分享,好在留有文字,一遍又一遍地读,还有补课的机会。希望下次能够不辜负这些精神大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