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认为,只有打人,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而这些跟我们无关。
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说话方式,确实常常引起自己和他人的烦恼和痛苦。
听到批评或者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会不会申辩、反击;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打断、否定;我们有没有对别人脱口而出的评价和贴标签,这些都造成了人们之间的矛盾、隔阂、敌视。
阿伦·甘地在跟祖父圣雄甘地学习的日子里,祖父让他画暴力树,帮助认识暴力的根源。
如果某些行为涉及到使用武力就归到暴力树“身体暴力”的一边;如果主要造成精神伤害,就归到“隐蔽的暴力”一边。而各种“隐蔽的暴力”危害性,看起来不那么明显,但圣雄甘地说,他们更有害,更会激怒受害者,使他们做出暴力的反抗。
著名的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
他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日常习惯的四种沟通方式,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1、道德评判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不正常的,或者愚蠢的。
如果领导布置的工作我不想做,那他就是“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别了我一下,那他就是“混蛋”;如果同事更关注细节,那他就是“有强迫症”,等等。
2、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有一位作家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吧。
比较,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活得很惨,很多地方不如人,让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或者有时候觉得高人一等,自以为是。
3、回避责任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当我们将行动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时,我们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情感,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4、强人所难
这一般是强者对弱者常用的手段,强者对别人的要求往往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不听话,你们就会受到惩罚,受到考核。
我们相信,作为父母、领导,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让他们遵守规矩,听话照做。
卢森堡博士看到了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内在因素,发现了一种神奇而平和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谊相通,乐于互助,称之为“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一词是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被称为“爱”的语言,有些场合被称作“长颈鹿语言”。
卢森堡博士总结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一方面,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借助它们关切地倾听他人。
通过非暴力沟通的训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条件式的反应,而是去意识的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不带评判的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我们。
在这样真实的互动中,我们就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感受和需要。同时,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正影响我们关系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通过不断地练习,一旦专注于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反驳评判他人,我们和他人之间,便会产生全新的体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尊重,关注和爱的氛围,使人们乐于互助。
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不是固定的公式,可以根据使用的对象和场合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是非要使用什么字眼,甚至有时候语言是多余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疗愈自己和他人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情感和心智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发现生命的美和力量。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满足,我们的内心得到由衷的喜悦,我们会更加欣赏自己,给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生命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