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诗经 国风 召南》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想要求娶我的儿郎,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快开口莫再迟疑。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
或许只有《诗经》里的女子敢直接说出“追求我的小伙子,要趁着吉时,赶快来提亲啊”之类的话,当然她说的比较诗意:“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梅子成熟了,纷纷坠地,“摽有梅,其实七兮”,树上只剩下七分梅子了。此情此景,她敏锐想到自己还待字闺中,爱情还遥遥无期,可是青春这么短暂,转眼间就错过了最好的年华,于是她忍不住唱出自己的心声,这么一唱,就开了古代女子征婚的先河。纵然当时社会男女不受封建礼教压制束缚,但一个女子敢如此坦露自己的心事,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由盛转衰比喻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唐无名氏的“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再到《牡丹亭》杜丽娘“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以说都是这一原型模式的承袭。
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不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摽有梅》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这首诗无疑把生命的本真展现得淋漓尽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面对大好春光发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叹,在当时社会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呼喊。从古至今,我们能看到有多少女性主动大胆地追求所爱的故事?她们做得最多的只能是在等待,等待……她们都认为男性应该是主动的,在各种顾虑中活生生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压抑,甚至扼杀,这是多么的可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