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住在奶奶家,那个名唤小桃花的美丽小村。奶奶家巷子为东西朝向,南面一个院子,门口错开对着北面也有一个院子,我们就住在北面的院里。
这个巷子只有两个院落,巷子东口有眼旱井,常常见南面院子里的狗不理奶奶(男主人的小名儿叫狗不理,他的妻子就被叫做狗不理xx了)系一个篮子或罐子到井里,貌似是好吃的东西,据说夏天井里温度很低,食物挂在井中,十天半月都不会坏,现在看来,不得不佩服我们祖辈的智慧,这天然冰箱既环保又科学。
那时节,村里人公用的吃水井有三处,都是地下泉水冒上来的,分别叫大路东井,北井,和南沟井,全村几百口人仅有三眼井,难免拥挤,于是,有条件的家庭就会自己门口或院里打旱井,旱井的功能主要是在雨季的将雨水收集储存起来,供应一家人畜饮用,洗涮乃至浇地。
今年70多岁的海庆叔叔说,这眼井得从他太爷爷马有堂说起,太爷爷有三个儿子分别叫马聚国,马聚政,马聚顺,儿子大了需要成家立业分门另户过日子,房子也有点挤,大儿子马聚国说:咱们在门口打一眼旱井吧,由我负责打,打井挖出来的土可以打坯再盖一座房子,我自己在咱们院对面盖房子,老房子我不要了,就给了老二和老三吧。于是,仨兄弟一起打井,打好的井归老大所有,三兄弟就旱井井水的使用约定:头辈使(随便用),二辈问(用水需经主人同意),三辈以后归老大(独用)家。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小时候看到的场景,邻居婶婶大娘们若去这个井里打水洗衣服,都会找狗不理奶奶知会一声,说去井里打点水用用,原来这是前辈们有约在先啊!
上周六,专门回老家看看这眼旱井,井水清清,井底广阔。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旱井显然已经弃用多年,却依然完好无损。
掀开盖在井口的赭色石块,发现井口由两阙半圆型石磨环成,旱井井壁内有东西两个进水口,西边的口主要用来收集两个院子里的雨水。早年间,每逢看到天要下雨的时候,大家就会争分夺秒地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防止鸡屎干草等垃圾流入井里污染了井水。
院子到旱井之间有一段水道有石头机关控制,下雨从房上流下的水,第一段水会先顺着院子另一个水道放走,待院子冲洗干净之后,就打开通往旱井通道的机关,这时,雨水就会哗哗的流入井里。雨水充沛的年份,只收集南北两个院里的水,也就是只开西边这个口。如果遇到比较干旱的年份,就会把井壁东边的机关打开,以便收集街道上的流水。收集雨水的时候,一定要把井口盖打开排气,以免迅速入井的水裹挟着空气把井涨坏,村里俗话是“把井撑了”。
我惊叹,以前没有水泥,用什么材料抹的井壁使井水不曾渗漏,井壁历经近百年,包括1966年的大地震也不曾有半点损坏和坍塌呢?那时的工匠用的是什么材料呢?
海庆叔叔说,打旱井必须是“立土”,我不明白“立土”的含义,另一个叔叔说对应的是陕西的“横土”,窑洞必须是“横土”,咱这儿的土就不能打窑洞。
至于井壁,则是用胶泥加白灰再加一种特殊的汁水一点一点“叮”出来的,旱井的井口小,越往下越粗,井底是井肚子最大处,不知道古人用什么工具测量这个圆,井底到底有多大?据说可以摆放八张八仙桌,海庆叔叔说,他小时候还亲眼见证了淘井,就是用辘轳一桶一桶把水淘出来,把井洗干净,说是十来个壮劳力干好几天才行。
什么青岛的排水系统,什么日本德国的工匠精神。看过小桃花村的旱井之后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寻找工匠精神,何必东奔西走,何必专长他人志气。其实,专心,用心,追求精益求精一直深植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骨髓里。我深信,能证明我们祖先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的物证,恐怕不仅仅是我家乡小桃花村的这眼旱井,应该还有很多很多!
由小桃花村里的那眼旱井看工匠精神 由小桃花村里的那眼旱井看工匠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