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山位于克东县东北处,距县城仅2公里。
每当夏日的傍晚,人们就会三三两两相伴踏青、登山、健身、游玩。当你沿着公路走向它的时候。感受到最多的是道路两旁整齐而错落的杨树,柳树带给人那种幽静的感觉。
远处的两座山峰在树的身影中半含半露,又在树的枝叶里乍隐乍现。天空中飘散开来的云,如淡淡的轻烟般,慢慢的聚集,又慢慢的隐去。
而夕阳有时还会娇羞的露出半边脸,那颜色红的可爱。人们有时走着走着就不自觉的回头看下。而不知什么时候它就完完全全的躲到地面下去了呐。却也不觉失望。于是总有一种错觉,走向山的路,就是夜晚开始的过程。
的确,当你离山愈来愈近,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仿佛人们都是来参加夜的盛宴。山脚的广场尤为热闹,过百人的广场舞拉开了这夜的帷幕。节奏感十足的舞曲,激情洋溢的舞者,吸引了好多观众驻足。一群身着校服的少女们,却无心观赏,泰然自若的吃起了路边小摊上的烤串。边吃边聊着班上的趣闻。小情侣们也不甘示弱,手持雪白的棉花糖互相打趣着。带着小孩的奶奶,微微发怒的追赶着还站不太稳却跑掉了的孙子,而爷爷推着儿童车和偶遇的熟人聊了起来。各色人群自拍的,套圈的,健身的,玩碰碰车的,大家都不亦乐乎。
再往前,就远离了人群的喧闹。
坐在金代阿骨打狩猎石碑的后边长椅上,登山的人不时的从你眼前走过。隐在青松的枝缠里,抬头望去,树木苍苍匝匝,石阶平整而上,野花点点绵延,鸟虫鸣叫清脆,草木清香凛冽。不禁感叹人生之美好。每年当五月的时候,是一定要登二克山的。行在初雨洗净了石阶的上,两边的紫丁香开了一树花香,听着后山传来的叮当梵铃,遥望看山上凉亭尖顶。不自觉拿出手机拍下美景。却又遗憾,世界太大 ,镜头太小。
回身望去,二克山公园红色的南大门也变的只有积木般大小,路也如细细的带子漂在树海上。霎时会飘然出一种,九天仙子踏云半空而停的感觉。
征服了538个石阶,就到达了山顶的八角凉亭。亭顶内壁描绘几副红楼美人图。凉亭周围用铁链相连。冬天有雾凇时候,铁链锁着满山的雾凇和白雪,如诗如画。纵然冰彻心骨,也荡气回肠。许多时候不禁冲着县城的方向,大喊一声以抒胸怀。从山顶瞭望克东县城,看起来形状比较像一把手枪。枪杆子对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想着,在山顶看日出是何等震撼。
往南看去,是相离很远另一座山山顶。略矮一些,总是弥漫着沉沉的气郁,朦朦胧胧却有缥缈入仙境之感。双峰远远对峙,遥遥相望。
东边电视塔的后边有一条小路,通向山后。小路比较陡峭,偶尔会有一只小松鼠,出没其间。风大的时候震耳的山风,犹如水溅石响,让人不禁疑心山中有瀑布。而山后只有一塔一寺一楼一山洞。
塔、寺、居士楼都是楞严寺的产业。每年正月初一,好多人都会驱车而来上新年的第一柱高香。祈求一年的安顺。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佛祖,门前的香炉常年香烟缭绕。旁边有个铁铸七层宝塔功德箱,里面堆积大量的硬币。游人都希望自己抛的硬币,能穿过最顶层的阁子掉落到功德箱里。说这样愿望就会实现,总是一抛再抛不知疲倦。虔诚的僧侣和信徒,每天早晚都会在寺庙内打坐诵经。晨钟暮鼓的生活远离了世俗,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宁静幽远的修行。
而充满传奇的色彩却是这一洞,长仙洞。其实相传当时有两个山洞。狐仙洞和长仙洞,现在能看见只有长仙洞。而神秘的狐仙洞就一直隐秘在这两座山的深处,不为人知。也许正等待着,千年之后的有缘人寻访。
长仙就长虫,长虫就是蛇。翻译过来通俗点,就是蛇仙洞。长仙洞外边看来洞口很大,上面有早些年代凿刻而成的长仙洞三字,古朴自然。现在人为修缮的痕迹比较大,水泥桌子供奉了长仙的排位。里边面积也比较小。在我小的时候还可看见原貌,洞内凸起的石壁嶙峋不平,空气流通似有风声。总是略微有些湿润的感觉,往里狭窄而深邃。成年人无法进入,仅能容十岁左右的孩子通过,相传可直接通向五大连池的某处。山中有块一人多高的奇石,上书“别有洞天”四个大字引人遐想。兴许此处只是长仙大人家的门庭,真正的洞府是另在别处的。说不定雷峰塔里的白娘娘,就是从此洞穿到西湖约见的许官人。
洞外不远处,有几面九孔透龙浮雕碑。整整齐齐的呈阶梯式排列,总有半大孩童爬到上面从孔中观望。观望腻了就跑到浮屠塔去捣蛋。
位于山瓮北侧浮屠塔估计是整座山上最能体现年代的事物了,残旧的都无法修补。两米多高的塔身被掏出了个大洞,断裂的青砖,风化的塔尖。典型的明式的三层建筑,内部总是有未燃尽的香,外边总是挂满新新旧旧的黄布条。据县志记载是道士邹明和的坐棺。在古代只有大修为的人才可以修坐棺。一般棺下有泉眼,称蜻蜓点水是宝穴。
古人深受道教影响,有人说说过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最初在山北侧是有一座道观的。有神祠,有钟楼,也有拿浮尘的白胡子老道士。
我家和这个老道士,是有些渊源的。我奶奶的婶婶年少时患重病曾得到过邹老道的救治,老道士走时留下一块带有预言的红布。后来奶奶婶婶三十三岁病逝,家人找出红布一量果然三尺三。至今我家还供奉着当时的神像,不仅是精神寄托,也是对已去亲人的一种怀念。
那消失了的神祠,钟楼也不知那个年代修建,也不知何时倒塌。有怎样的故事,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总之一切都掩埋在历史的沉沙中无从考证,一切都消散不见了,只留满山青松空惆怅。
现在后山很好的保持了山林的原貌,山寺佛塔将人与环境那种相融,发挥到最佳的和谐。游入山寺后门夜色已暮,游人倦鸟需归。回路上,石虎石马只能匆匆撇过,总让人意犹未尽。不仅感叹还有许多地方没有仔细观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