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字,以为是国产片。如果不是兔子转赠一张票给我,也许我不会在电影院里发现这是一部日本电影。稍微去豆瓣浏览别人的影评之后,我才敢敲几个字说说感触。
毫无疑问,随着电影情节的铺陈开来,我有几次都把眼泪给憋回去了。我认为,悲剧人物是很容易去刻画,而伤情是很容易渲染的,喜剧却不是,所以,当初跑去看《疯狂动物城》,觉得这样的轻喜剧颇得我心,狐狸Nick眼皮下搭瞟着兔子朱迪和闪电对话的那一幕彻底让我喜欢上这只不羁的狐狸。
看《垫底辣妹》的时候,我旁边的阿姨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走的时候,地上留下了她的好几团纸巾。我斜前面的小姑娘也一个劲儿地擦眼泪。而某些掺杂着搞笑成分的片段,大家也破涕而笑。我想,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能引起共鸣。
嗯,第一次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区别只在于电影放映之前。“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不是我的感受(联想起这句诗本身就很搞笑),我就想自己是个影评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影片儿传达的情感在观众席的反应。和同伴在一起,可能更多的反馈会来自朋友。总而言之,没有被狗虐啦,我听说内心强大到像混蛋一样才不会受伤,所以我正在走这条路。
闲扯很多,回到正题上吧。剧情简介略过。我特别喜欢《格言》的反其意而用之,我看到别人哭,反而不想掉眼泪,因为我想特别一点。工藤沙耶加是个很幸福的女生,虽然爸爸说:我只要我儿子能进入国家棒球队。但妈妈说:只要你能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儿就好。这是一个很温柔的母亲,为了女儿的梦想,她勇敢地付出着,哪怕前方是荆棘丛林。
也有人说,沙耶加毕竟是特例,不服输的性格、温暖的母亲、独一无二的教学老师、可爱的补习班同学、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们,补习班高昂的费用,缺一个环节,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电影里传达的主旨就是,只要努力了,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确,电影的结局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如果你是个苛刻的人,你不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那么,为什么还要看电影呢?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美其实都偏向于完满,创作人基于现实无法实现,所以在作品中展现出他所期待的世界,而凡人在现实生活中疲于各种压力,难道还要在休息时间里承受来自影片的压力么?这让我想起一句签名,“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关于沙耶加,我没有很多感触,无可厚非,她身上有我的影子,所以那些想掉眼泪的时刻,大概是感同身受。但补习班的坪田老师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虽然坪田给沙耶加的寄语是:“你说我改变了你的人生,其实你的努力,也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如果没有灯塔,船只会在大海里迷失方向,也许船长和船员还会被海妖的歌声迷惑,坪田就是那座灯塔。记得坪田在咖啡厅里跟沙耶加的教导主任说,“沙耶加是个很好的女孩,如果她那么努力还考不上的话,不是她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我忽然想起麻宁在《知道不知道》里借靳可之言与批评安宁的青春不得志的物理老师呛声“一个好的老师用50种方法教一道题,一个只会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的老师,才会用一种方法去教50道题。”沙耶加说,她想成为坪田一样的人,给别人带去积极的影响。确实,一个整天充满抱怨的人能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吗?既定事实,无法改变,还不如思索解决的方法,以便在将来遇到更好的机会和人的时候,有能力去抓住。
最近还在看《速度与激情》,我特别喜欢7的片尾曲,《see you again》。说句实话,5以后的剧情更紧凑,故事更加立体,我倒着看的。高中时候养成的习惯,看书也好,看电视剧也好,我喜欢倒叙,嗯,下次写小说也要试试倒叙。最容易的应该是插叙吧,完全不用考虑故事架构,想到哪里就落笔此处。我大概是受散文形散神聚的影响了。最近收了一本书,《小虎队神探》,托马斯·布热齐纳著。我小学时代最喜欢的一系列侦探故事,还记得那时候班里被我带起了看《冒险小虎队》的热风,班长家里有全套的书。这些年来,一直想去威尼斯,也是因为其中一本书——《威尼斯惊魂》,那时候不知道叹息桥,只知道贡多拉。
关于沙耶加的母亲,我不想谈太多,因为世界上的母亲没有千篇一律的母爱,却是最不平凡的,以及最伟大的。当然,父爱也是。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回报吧。(好惨白的一句话,反正我现在还做不到啊)
如果你想打点鸡血的话,就去看看这部正能量的电影。如果你好久没有哭过了,也可以去看看,那么多人哭的话,你哭也正大光明的。
tmI�W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