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 始于笔下

作者: 俊杰视点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20:31 被阅读24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千里之行,也始于笔下。记得有首歌《千里之外》,“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还有一句话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从千里之行开始,就想到千里之外的情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规划和谋略。

    如果说规划是战略层面的认真,那么执行就是战术层面的执着。在大数据时代,战术层面就需要搜集、整理、归纳千里之行的点滴,让成果显性化,解决雁过无痕、人过留名的问题。因此,千里之行出发的时候请带上一支笔。

    千里之行 始于笔下

    其实,“足”与“笔”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上面一个口,说明与嘴有关,当我们正常散步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做到心口自如,不一定能立刻感知嘴的存在;可是当步伐加快,跑动起来后,鼻子便会忙不过来,得靠嘴来喘粗气,一下子变领略到嘴的重要。

    当我们涉足工作生活感叹累的时候,不同城市累的方面不一样,一线城市累在节奏,三四线城市则更多累在人情。千里之行既需要脚踏实地,捷足先登,同时也需要留痕管理,妙笔生辉。比如说雷锋,虽然他从来不宣扬自己,但却坚持写日记。

    千里之行 始于笔下

    人的成长是一个说话、识字,接触大千世界的过程,这与人脑的三次外包不谋而合,大千世界我们则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脑有三次外包:一次是语言的出现,因为有了语言,可以将故事口口相传,流传于世,从而摆脱对结绳记事等的依赖。但是口传有个问题,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一传十、十传百,结果传出白加黑。

    千里之行 始于笔下

    二次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为记载流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给出版业带来了生机。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文字的形式保存可以流芳百世,不用担心大脑记不住的问题。

    三次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说21世纪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一定爆炸,但是信息一定是炸弹,面对雪花飞舞的各种信息我们应接不暇,难分真伪。在这种情况下,人脑就是再厉害也记不住这么多内容,于是索性外包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人脑里面只需要建立索引即可,而不需要比拼谁记忆的具体内容强大。

    通过三次外包,人脑便解放了出来,从而去思考更加具有价值的事情。这三次外包,得益于记录上面的进步与腾飞。

    作为记录的笔,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演变。从刻甲骨文的坚硬工具,到毛笔,到日常书写的硬笔,再到“键盘狗”,以及当前的语音识别系统,都是笔的形式。笔也从有形变成了无形,千里之行,始于笔下,这支笔更多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千里之行 始于笔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里之行 始于笔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gc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