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喜欢喝茶。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很多东西都是计划供应。在我的印象里,我家有时也是缺粮缺油的,但父亲的茶叶好像就从来没缺过。
父母下班回家,只要手里拎着什么东西,总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纷纷抢着翻看,盼着有我们喜欢的零食。可每当翻着的东西是父亲的宝贝——沱茶,我们总是很失望。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味道苦涩的茶,丝毫引不起我们的欢心。尽管如此,父亲钟爱的沱茶却成了我们对茶的启蒙认知。
父亲是一名公交车司机,总是起得很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
打开裹着沱茶的那层纸,沿着碗状的边缘,掰下一撮,放进茶垢很深的老茶杯里,倒进小半杯刚烧的开水,洗一下杯中的茶叶,然后再慢慢的绕着杯子的边缘注开水。一会儿功夫,刚才还紧紧缠绕在一起的茶叶,就纷纷在水中散开,或沉或浮,姿态各异,那杯中之水,也渐渐变得娇红起来。
打开杯盖,眨巴着嘴泯一小口温度还很高的茶汤,慢慢的咽下,满足感瞬间爬上父亲的脸庞。就这样,新的一天开始了。

童年的时候,我家对面有一家茶馆,生意特别好。一个大通间,可同时容纳上百人喝茶。靠里面的一角,是大大的连孔灶,炉火烧得很旺,七、八个长嘴水壶在灶眼上,壶中的水不停的翻腾着。大通间的两边,摆放着十多张桌子,几个工人提着茶壶不停的穿梭着,忙着给茶客们冲茶。
每到休息日,父亲总会邀约几个老友到对面的茶馆,泡上一杯茶,聊天玩牌,打发休闲时光。在父亲病重的那段时间,走路踉跄了,也要我们扶着他去茶馆。那会儿的他,已经没有精力打牌,甚至连说话也很费劲了,依然坚持每天坐茶馆。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坐着,听老友们说话。
直至去世前几天,父亲还去了茶馆,这是他为钟爱了一生的茶、茶馆、茶友们,作的最后的告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渊源深厚的茶文化被挖掘和传播。茶水不仅仅只是解渴的东西,人们更多的是在品茶之中,去体验茶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如果说江浙人在清幽中体味茶道,华南人承继着唐宋斗茶遗风,而巴蜀大地则是茶风浩荡。
到过四川特别是成都的人都知道,那里无处不茶肆,无人不喝茶。且不说满城的茶馆,就连戏院、庙观、园林、宅第,大凡是能够容纳众人的地方,都会辟出喝茶的场所。一人一椅一杯,边喝茶边摆龙门阵,一幅其乐融融的模样。川民泡在茶里,整日如此,整年如此,终生如此,也可谓是得茶禅之真髓:茶人合一,只观当下。
见过川人喝茶的大场面,好些外地人徒生羡慕:天府之国,蜀人活得好潇洒。

从入水茶叶的沉浮,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可细细体悟浮生得失。透过半壶水,几枚叶,可洞悉桑田沧海,将物质转化为精神,又将精神转化为物质,从而实现茶与禅的融合,这才是品茗的最高境界。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行道、雅致、赏味、养身十大功效,把喝茶当作与衣食同等重要的生活要事,继而提升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
品茗本属闲中事。躲开城市的喧嚣,于静谧中嗅茶叶之醇香,观茶烟之氤氲,裳茶色之澄明,整个人的身心都会沉浸于娴雅茶乐,真是别有一番禅趣。
禅是梵文音译,解读为“静虑”。就禅而言,茶本没有贵贱之分,茶客仅可遵循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的过程中,去感受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茶禅就在茶杯里,静谧自在我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