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生火
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从小接触的要么是电,要么是煤气,最不济接触的也是煤球。像电影、电视、小说里出现的关于土灶和烟囱的画面,估计是很难有真切体会的。
如今生活在城市里我,喜欢城市的干净,喜欢城市的方便与快捷,但我很仍然很高兴自己出生在农村,对儿时乡野的十几年生活,总是时常回味、津津乐道,城里的生活适应起来很容易,乡下的经历却是一去不复返。
小时候家里的灶屋(厨房)是和正屋分开的,灶屋里有一个很大的土灶,土灶上架着两口大铁锅,土灶旁边还有一大块地方,用来堆放树枝、树叶或者成块的柴禾。
一日三餐做一家人的饭时,先将两口大锅里装一些水,然后就会坐在土灶边上生火。
生火可是一个有着技术含量的活儿,先得找干燥又松软的树叶或者松毛当做“引火柴”,放进土灶肚子里,然后再折一些细而脆的小树枝放在第二层,那些细而脆的小树枝最好能搭建一个小小的三角形,成为第一层树叶或者松毛的房顶,这样就能保证细软的“引火柴”被点燃时,不会被第二层树枝的重量所压熄。
划一根火柴,将小小的火苗伸进树枝底下松软的“引火柴”里,干燥的树叶或者松毛就会“呼”地发出声响,瞬间将其它的“引火柴”点燃,又迅速将火苗烧到第二层的树枝上,干枯的细碎树枝遇到火苗时,就像是饥饿的小孩吮吸母乳一样,贪婪地吸收着火苗的热量,极其愉快地燃烧着自己。
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被华丽的火光所吸引,得赶快加入第三层柴禾。在堆放柴禾的最底层,取出父母闲时准备好的“劈柴”,拣出两三根放在火光正中央,依然需要架成三角形,不然,“劈柴”的重量会一下子压熄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
如果“劈柴”里正好有“油松”(本身带一些油的松树)那就太好了,只需在三角形的“劈柴”架子上放上一小截“油松”,那就不用担心生不着火了。
可惜那个时候山上的“油松”并不多,大人们也总是想着“留种”,很少砍很多油松回家当柴禾,除非由于自然现象,一两棵油松枯死了,大人们才会把它们砍了带回家,然后再锯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土灶的旁边,用来“引火”。
掌握了生火的步骤和技巧后,也不见得每一次生火的时候,都能顺顺利利、一点就燃。
有时候会因为想让火烧得更大一些,拿着火钳在灶肚子里左右翻腾,越翻腾火相反会越没劲。
有时候为了图方便,不愿总是往灶肚子里添柴禾,会在烧得很旺的火堆上添加很多柴禾,可往往不到两分钟就会“烟熄火了”,只剩下一股呛人的黑烟,这个时候生火的小朋友就会很焦躁,会不停地划火柴,会不停地用火钳去拔弄火堆,会弄得一脸的灰、一手的黑,“灰头土脸”或许就是专门用来形容这个场景的吧。
这还都是小问题,最难的是,步骤和方法都没有问题,柴禾也是上好的材料,可刚学会生火的小朋友,或坐或跪在土灶门口,折腾十来分钟,弄得小脸像张飞,小手像乌鸡瓜,看着一堆柴禾和一股黑烟,一边哭一边划火柴,往往一整盒火柴划完,灶肚子里却依然不能冒出火光。
如果在这种时候,从外面劳作得很疲惫的大人,回家看到本该做好了饭的小朋友,还在灶门口点火,大多会不问青红皂白就对着小孩子发一通脾气,以为孩子贪玩误了做饭的时间,导致劳作的人回家后不能按时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脾气好一点的家长,会问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待问清楚原因后,放下农具,赶紧上屋顶去检查烟囱。
原来再三生不着火时,多半是土灶连着屋顶的烟囱堵塞了,出气口被雨水、树叶堵塞了,土灶肚子里当然就生不着火了。
这样的情况,一年当中总会出现好几次,刚学会做饭、生火的、聪明的农家小孩子,只要经历过一次,下次再遇到时就知道早早地喊:烟囱又堵啦。
在土灶肚子里生火,尽管是一个又脏又细的活儿,却是很多小朋友喜欢干的活儿,我也是如此。
儿时在家务活儿里让我选,我多半会选择去“烧火”,坐在灶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自己点燃的火光,自己可以任意添加或者减少柴禾,可以控制火力的大小,还可以在火堆底下埋上一两个红薯,一餐饭做熟了,红薯也香喷喷了。火光映照着生火的小孩子,脸蛋红扑扑,眼睛亮晶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