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给你说一个话。”
“宝贝,是一句话,不能说一个话?”
“哼,我话还没说完呢!不要和你说了。”
小月儿生气了,因为我打断了她将要说的话,而且还规定了话前面只能用一句来表示。
这样的情况应该在很多家庭都比较常见,我们成年人,总习惯用自己已有的那套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来要求孩子,我也不例外。
直到有一次我陪小月儿读绘本,我们读绘本的模式通常都是我先给孩子读一遍,然后孩子再给我讲述一遍。我讲完到她给我描述的时候,我发现中间有个量词她讲错了,于是我立即打断她并且纠正。
“宝贝,应该是一头大象,不是一个大象!”
“就是一个大象,你看嘛。”
小月儿用她短短的手指,给我指着绘本上那头灰色的大象,并且坚持就是一个大象。
而我,对她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大象应该用头来表示,不能用个。
于是,本应该是一段愉悦的亲子时光就陷入了一场僵局。我试图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学的知识传递给小月儿,而她虽然才刚及四岁,却有着属于自己的坚持,在我看来是小叛逆的坚持。
“我不要给你讲了,我不会。”
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是小月儿放弃了讲述绘本,我也放弃了给她灌输自己认知的想法。但是,这两种放弃却引发了一个特别糟糕的结果,小月儿开始了自我放弃。
后来的几次,每当我读完绘本让她再给我照图描述的时候,她表现得特别抗拒,甚至会明确地告诉我她不会。
我开始反思,我真的会教育孩子吗?我这个已经接受教育二十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去逼着一个刚开始接触教育的孩子呢?为什么一定让孩子沿用自己的学习思维和习惯?为什么一定要在孩子启蒙阶段就固定她的所有认知?
孩子在三到六岁这个阶段,对待每件事情都有一种执着,就是为什么。如果你给他的回答或者解释不能回答他的为什么,不能给他解惑,那他是不会接受的,就算勉强接受,他也不会放在心上。
认识到我的不足,我开始改变对孩子的方式。我给小月儿保证,她讲述绘本的时候我不再打断她,由她自己发挥。慢慢地,她恢复了对绘本的喜爱。
但是,任她发挥并不代表任她的错误继续,我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柔和的方式。
比如,她读完绘本停下来的时候,你再给她说,“宝贝,妈妈记得你刚给妈妈讲述的那个故事里有头大象,那头大象叫什么名字呀?”
“那头大象?我想想啊。”
“……”
第二天,我依旧可以提起,“宝贝,昨天你讲的绘本里是不是有一头大象啊?”
“嗯,有一头呢。”
有些知识,就需要我们潜移默化,而不是强给硬塞;有些认知,就需要孩子自我摸索,而不是由我们强行灌输。
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自由选择接受任何事物的权利,在我们给他潜移默化的那个正确认知框架里。
毕竟,自由不应该是无节制的自由。而父母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传递生命那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