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每天写1000字
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吗?

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吗?

作者: 观观之洲 | 来源:发表于2017-01-22 18:32 被阅读77次
    图:宁馨郁金香

    最近,“巨婴”这个词被人们频繁提及。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而溺爱,是妨碍孩子在心理上长大成人的一个主要原因。

    ——观观之语

    01

    很庆幸,所认识的人里边,找不到“不爱”自己孩子的。看到新闻里有把刚生下来的女婴或身染疾病的孩子丢弃,甚至把自己的亲身骨肉“卖掉”之类的,难免不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一般而言,“非人类”(我并没有提到“人渣”这个词,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的行为都是正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不了解也就没有话语权,因而此类人不在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

    既然本质上都是“爱孩子”的家长,那么是否就表示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呢——我从来不敢有这个自信。

    没有“父母资格证”、没有学习过怎么为人父母,单凭看了几本育儿书就直接上岗了,每当一念至此,往往心虚不已,担心会误人子弟,哦不对,是误了自个儿的子子孙孙。

    所以,为了真正的爱孩子,我们更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因为,“爱”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溺爱”。

    图:宁馨郁金香

    02

    儿时有个小伙伴X,她的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在连续生了三个闺女之后,终于给她生了个弟弟。从此以后,这个弟弟就成为了他们全家精心呵护的对象。当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家里的地位远远高于天庭里的玉皇大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里的“小霸王”气焰更加嚣张,不但三个姐姐平日里对他服服帖帖的,连他的父母都不敢“忤逆”半分,他说东没人敢说西,他要风没人敢给雨,他指鹿为马,家里人都纷纷拍手,赞他是伯乐、相中的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骏马。

    在家里他可以为所欲为,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只可惜,外面的世界不是他家的。由于性格乖戾,无心向学,早早就辍了学。父母自然是敞开了怀抱欢迎他回家,继续好吃好喝的供养着。再后来,到了该出去学个一技之长、自谋生路的年纪,他仍然窝在家里,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继续享受着“主宰者”的快意。

    现在已经年近30了,仍然大门不出,网络游戏是他唯一的寄托。但是“肉身”还是要养活的啊,父母此时已年迈,再也榨不出一滴油来,于是只能转向三个姐姐。从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到任意他有兴趣的新鲜玩意儿,只管问她们要,仿佛他依旧是当年那个想啥要啥、要啥有啥、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婴儿。

    新鲜的是,他那几个姐姐还真的每求必应。我曾万分不解地问过X,“你弟早已长大成人,也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了,再说你们也完全没有这个义务,为啥什么都伸手问你们要、你们还回回都满足他?”X无奈地摇摇头说:“不给不行啊。要是哪一回敢不满足他,我的父母就遭了殃,他连父母都下得了手……”

    请原谅我的世界图样图森破,当时我的内心是及其震撼的:难道我们还生活在十几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吗、连基本的人类文明和礼义廉耻都不具备?继而又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十几万年前可是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女性的地位可是杠杠的,哪里会重男轻女到如此地步?

    图:宁馨郁金香

    03

    这个疑问,直到看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才得到答案:

    “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因而我们所听到的“不肖子女”的故事里,通常都不是父母对孩子不好。恰恰相反,这些孩子正如前面所说的X的弟弟一样,是父母宠得太过头了,宠成了溺爱。正是这种“什么都由他”的溺爱,切断了他从犯错中学习的机会(从小他就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阻碍了他的成长。

    然而,心理的婴儿机制并不会让他的实际年龄停止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只能躲在家里,对父母的怨恨则会“变本加厉”。

    更有甚者,放纵型溺爱的后果,会使被溺爱者形成“反社会”型性格:他不但对父母不满,对周围所有人不满、对整个社会都不满。这种不满情绪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演变成极端事件。

    因此,武志红说“溺爱是温柔的陷阱”。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自以为是的爱(溺爱),把孩子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放纵型溺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不需要克制,更不需要动用“理性”和“意志”等字眼。“一切都依你”,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魔咒,毁了孩子的一生。

    图:宁馨郁金香

    04

    《为何家会伤人》里同时还提到,溺爱分两种:一种是放纵型溺爱,另一种是包办型溺爱。

    大部分情况下,放纵型的溺爱,其行为后果是“伤害别人”;而包办型的溺爱,其行为后果是“伤害自己”。

    朋友W早已过而立之年,但他的父母都认为他最近是在犯“青春期叛逆”。

    W是上海本地人,虽说不是富二代,但父母手头有好几套拆迁房,也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从小就顺风顺水的W,一路念书过来,每一所学校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报的,就连报哪所大学、选哪个专业都是父母说了算,当然也包括从事哪份工作、选哪个菇凉结婚。

    就这样一路走来都也挺好的,什么都有父母做主、啥事儿都不用自个儿操心。可是越是人近中年,越是活得不够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似乎只不过是父母意愿的延续,不过是空有一副躯壳而已,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哪一天是真正为自己而活。

    一旦有了这个念头,W似乎如睡狮突醒,也不再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平生第一次暗自下了决心:“以后的每一天,都要为自己而活”。刚好公司有一个去非洲分部发展的机会,他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可想而知,他的父母简直有如“五雷轰顶”,万万没想到从来都是百依百顺的儿子,连个商量都不打,就要奔赴非洲,他们还指望着赶紧抱上孙子呢!

    只是这一回,W铁了心,说什么都要坚持自己的决定。在他父母眼里,可不就是青春期叛逆延迟发作了嘛。父母哪肯突然放手,双方僵持不下,堂堂七尺男儿,竟然以死相挟。

    还好,这个故事的结尾不是悲剧(悲剧已经太多了,不忍再提)。

    由此可见,“包办型”溺爱,终究还是会害(误)了孩子,轻则一时,重则一生。

    图:宁馨郁金香

    05

    我们都知道,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养育者是孩子的世界中心,家长(尤其是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幼年时期经历过的事情,更容易在孩子的内心甚至是骨髓深处扎根,影响尤为长久、深远。

    爱孩子,其初衷固然是好的。然而,一旦爱过了头、爱得不合情理,反倒成了祸害。

    武志红认为,在早期(0-2岁)应当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之后,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父母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爱孩子、引导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发展。

    对父母而言,比较难以做到的就是: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机会从错误中学习,让他们练习在跌倒后自己爬起来,不要担心孩子会“碰壁”。

    “挫折帮助孩子走出天然自恋”。既然我们不可能溺爱孩子一辈子,就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一些属于他们的挫折。

    眼前一时的“包办”和“放纵”,从长远来看,那不是爱,是害。

    如果真的爱孩子,前提就是尊重TA的成长规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yo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