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依止上师
1:我们依止上师,首先也要这样做。不要总说“我是卑劣弟子”“我业障重”,一句话含糊带过。卑劣在哪儿?怎么就业障重了?点点滴滴仔细说出来。你说得出来,至少说明这些事你放在心里,你是在乎的,而且也愿意面对。当然,每个人都跑去上师面前诉说是不太可能的,但你可以观想上师就在面前,你把自己的懊恼告诉她。
2:你不觉得自己这种心态成问题吗?没有感激之心,把什么都看成理所应当,认为自己的生活和解脱是别人的责任,并且还要生活、解脱两全其美。
3:可是,温和顺利的环境可以成为修法的障碍,困境、绝境也可以蕴藏修行的生机。
4:首先,佛是什么?是断证圆满——断除了所有烦恼、习气,证得了一切功德。视师如佛,就是说,在我们眼里上师远离一切烦恼习气,具备智悲力所有功德。
5:“佛”“觉者”指的是自性的万德庄严,而上师把这一切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6:我们眼中的佛(上师)是什么形象,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功德福报。前面我们不是说过吗?人类眼中可解渴、可清洗东西的水,在饿鬼眼中是有毒的脓血,地狱众生眼中是让他们皮开肉烂的铁浆,而天人眼中是醇美的能祛痛疗伤的甘露。你有怎样的福报,便有怎样的所见。
7:很难有清净观,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原因是学佛趋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用佛法指导自己的生活。佛法的见、修、行只是你生活中很小的而且是不太重要的一部分。遇到问题,还是从世俗的角度去判断和应对。
8:可我们很少意识到,做不到视师为佛,不是因为我们没把上师想象得足够好,而主要是因为我们没看到自己的烦恼有多大,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不清净,不肯沉下心来积资净障。
9:“视师为佛”的训练要做的,不是在上师身上做加法,是在自己身上做减法。常常当你说“上师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听上去好像在为上师找借口一样),其实你也不知道上师到底对在哪里,你只是那么一说,意思是这个问题暂且搁置不深究,可这时你应该做的恰恰是深究一番——检视自心,看看是什么烦恼和执著心作祟,使你见到上师的“过失”。上师是我们的镜子,每当我们在镜子里看到过失,那就是我们的执著所在,是我们对治烦恼的好机会。
10:当文殊菩萨前往探病,询问病因、病情时,维摩诘居士说道:“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佛菩萨、善知识为何示现疾病?维摩诘居士在这里给出了极好的解释。
11:在米拉日巴尊者心里,上师与法、与解脱是画等号的,上师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修法的前行或正行。他对上师的信心,也正是他对法、对传承的信心以及对解脱的渴望,反之亦然。除了正法和解脱,别的他都不大关心,因此才能心无旁骛地依教奉行。这恐怕正是许多人生不起“视师为佛”信心的症结所在——对解脱不希求,对法不希求。
12:没错,我们对上师不必盲目地偶像崇拜,上师也不需要这个,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与他心灵沟通,理解他的言教、行为和对我们的引导,所谓以心传心,师徒间的关系最圆满的结果即是这样。传统的教法说,你把上师视为佛,你能得到佛的加持;把上师视为菩萨,你得到菩萨的加持;把上师视为凡夫,你得到凡夫的加持。
(笔记中的字句,都是摘自书中,读者切不可断章取义,妄加评判以免种下恶因,不明处可参阅书籍,也可查阅菩提洲网站,那是堪布的弘法网站,望大家都可以值遇佛缘,脱离烦恼,一切吉祥圆满!再次感谢堪布为众生所写的这些法本,帮助并指引我们更好的前行!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