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第三章 多事之秋(十二)黑色的血

作者: 一只支 | 来源:发表于2016-03-17 23:18 被阅读230次

高淮早有准备,在入关的必经之路山海关成立了一家分公司,负责往来商旅行人,货物税过路费往来种种,货物越多税率越高,什么都得收税,有人说我什么也不拿总不能收税吧?那你穿衣服呢吧?好,衣服税。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是辽东百姓此时面对的情景。

有的人决定逼上梁山落草为寇,例如金得时起义;有的人打算流落海外,乘一只轻舟,驶向不知何方的汪洋大海,运气好在船没被风浪打翻之前找到一座小岛,去垦荒,去重头来过。

这两种选择并不竟如人意。

造反?这是大罪,被抓到就是杀头大罪,全家一起被咔嚓。

出海?不确定因素太大,你知道是刚出海就能找到小岛还是饿死也没找到?是刚出海艳阳高照然后阴雨连天,船翻人亡;还是一个浪头打过,海面空无一物,自己到海底当饲料。

鉴于经济水平,我并不觉得这些人会造出什么像样的船,他们的“船”恐怕就是一只小舟。

在当时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是谈不上理想的,因为他们的理想实在是太简单太朴实了:

老天开眼,地里的庄稼收成好一些,家里人可以吃饱点;遇不上战争,遇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地方官,税可以多收一点,不要太多就好;地主的租子少一点,家里多剩一些;儿女快快长大,能帮自己干点活,攒半辈子钱去买头牛,这样自己就不那么累了。

这样的愿望,是理想吗?他们不是读书人,不知道什么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知道以天下为己任;他们不是秀才,不知道什么叫做金榜题名鲤鱼跃龙门;他们不是官员,不知道从下面捞钱给上面送钱,自己空手套白狼。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种地——过日子——生娃”,说他们是小农思想都是睁眼说瞎话,把他们往天上捧,因为小农思想都要比这先进一万倍。

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要求都实现不了呢?史书不是告诉我们,中国有好多盛世吗?还有人说,万历中兴,是一个不逊色于任何盛世的盛世,而所谓的康乾盛世,比万历差远了。

我不知道这些结论是经过哪些数据得来的,但我想说,你告诉这些人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盛世,他们打死也不会信。

张鸣说:“小狗也要叫”,我说:“小人也想活”。没有人想死,无论这个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高尚还是卑鄙,起码在没有遭受重大事件之前,都不想死。

他们决定逃,逃到一个不可能的地方。

这个地方土壤很贫瘠,收成可能只是自己土地的五分之一乃至更少;这个地方天气很寒冷,经常冻死人;这个地方经济很落后,没有交易甚至好多人都没有衣服都没有饭吃。

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人很凶残,跟野兽一样,当他们没有粮食的时候,他们就会挥舞着大刀骑着大马杀到明朝的辖地,去抢去夺。

他们叫做女真,所谓的“蛮夷”。

“生于辽不如走于胡”,辽是辽东,胡是女真,抛弃自己的财产,抛弃自己的祖先,这些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抛弃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前去一个未知的环境,听说女真茹毛饮血,听说女真以杀人为乐,听说女真很敌视汉人,听说女真一个不高兴就要杀人,他们听说了种种可怕和更可怕的消息,但他们还是要去。

为什么?

这支队伍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丫丫学语的稚子;有老实忠厚的庄稼汉,有巧手会做的能工巧匠,甚至还有因为久久没有粮饷的军人。掺老扶弱,浩浩荡荡。据不完全统计,前前后后零零散散逃往女真地域的汉人,有大约五万到七万,各行各业,形形色色。

为什么?

其中深意,耐人寻味,远不是几句汉奸之类的道德谴责就可以说清楚的。

很不凑巧,这几万人中有那么几百个铁匠。

女真人有铁矿,但不会冶铁,他们的铁制用具很大程度上来自明朝的交易,为了防止女真用铁做武器,官方禁止出售铁器给女真人,女真人只能求爹爹告奶奶用高于市价几十倍的价格去换取铁器,在明朝官员看来,这已经是莫大的恩赐。

现在,女真人不用这样了。

这些移民给落后的女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冶铁术就是其中之一,而冶铁带来的就是女真可以制造铁器,有农具,更有武器。

努尔哈赤真应该好好谢谢高淮,在以后的日子他就会知道高淮今日所作所为对他及后金所带来的莫大帮助,无价的帮助。

而李成梁呢,一方面插手辽东经济,军人的粮饷、马匹买卖、盐税、市场收入,他都要提成,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李成梁自己把辽东的财富全弄自己腰包了;另一方面,李成梁拿出大把的钱,给王公贵族送礼,结识朝中大臣,在野的不在野有影响的,都拿了李成梁的好处。

军事上呢,早已大不如前。

敌人突破了防线,就说自己在坚壁清野,其实呢就是和以前的明军一样拥兵观望;要么就是以败为胜,杀良冒功。

有的官员打算举报李成梁种种罪状,首先就被辽东地方官员压了下来,辽东巡抚顾养谦亲自出面做工作,蓟辽总督蹇达装作不知道。

消息传到了京师,又有京师一大片人帮忙遮掩。

辽东太平,辽东无事,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是一个盛世。

只可惜,无论有多少人用多少双手去遮掩,辽东这块土地上的鲜血总会从他们的缝隙中渗出来。

那血,是黑色的。

不是因为血液氧化,而是因为李成梁高淮等人存在,就好像腐骨之毒,寄生在辽东这块土地上,不断吸食它的生机去壮大自己,又不断吐出毒素去削弱它的活力。

而努尔哈赤的血,也是黑色的。

在我们历史上,除去吹捧,着实没有几个光明磊落的真正伟大。

他们的背后都是黑色的血。

相关文章

  • 【清朝三百年】第三章 多事之秋(十二)黑色的血

    高淮早有准备,在入关的必经之路山海关成立了一家分公司,负责往来商旅行人,货物税过路费往来种种,货物越多税率越高,什...

  • 黑色的血

    我生日这天收到一颗心。确切的说是一颗人类的心,被染成黑色而且停止跳动,摸上去冰凉又柔软。我曾经说过,我需要一颗心来...

  • 黑色的血

  • 黑色的血沫

    窗外的夜猫用爪子挠着玻璃 屋里的人挨着火炉敞着手 北边来的风,南边来的人 风吹过人,人透过风 玻璃碴子卡出了血,火...

  • 黑色的血沫

    窗外的夜猫用爪子挠着玻璃 屋里的人挨着火炉敞着手 北边来的风,南边来的人 风吹过人,人透过风 玻璃碴子卡出了血,火...

  • 黑色的血1

    最亲的血脉联系里 生长在刀锋般的叶子 能划破黑暗,露出太阳 也能划破生机,带来枯黄般飘落的季节 静下来,生命不在张...

  • 【诗歌】黑色的血

    原创‖ 拿起猎枪对准心脏,黑色的血是谁留下了那苍白的眼泪对不起,她的温柔太过依赖依赖的让我迷失了方向也许会有一天,...

  • 【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23)

    四.多事之秋 3.黑色的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要相信大多数的人性。 这里的大多数包括大多数人的一生和少部分英雄...

  • 【清朝三百年】第三章 多事之秋(二)

    2.报仇 建州左卫指挥使,苏可萨浒部部长,这是努尔哈赤的头衔,不过前一个是明朝承认的,后一个是女真内部承认的;要说...

  • 【清朝三百年】第三章 多事之秋(一)

    三.多事之秋 1.冷暖人生 英雄的结局似乎应该是美满的,但张居正不是;英雄的退场似乎应该是夕阳下的一道背影,只在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朝三百年】第三章 多事之秋(十二)黑色的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bc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