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算得上一部好电影吗?

作者: 14c07221f353 | 来源:发表于2018-01-10 14:49 被阅读0次

    《芳华》算得上一部“还可以”的电影,但也没网友传的那么好。我心里的评分也就65吧:20分给摄影,30分给原著。在电影院里我还是好几次感动落泪:

    女主角何小萍悲惨的身世让她渴望进入文工团。那个年代,普通人羡慕当兵的。当兵的羡慕部队文工团的,进入文工团就不敢有人再欺负她了。当然,现实跟她想的完全相反。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不免看到一些编剧自己的影子。她曾说“我热爱舞蹈,但似乎舞蹈不太喜欢我”。

    最令我感动的是何小萍写给父亲的那一封信。她6岁就和父亲分开,怕相见的时候父亲认不出自己,就“偷”了室友的军装去拍照,把照片寄给父亲,却迟迟没收到回信,直到父亲去世。 

    在文工团里,唯一一个善待何小萍的是黄轩饰演的刘峰。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活雷锋。因为对林丁丁(杨采钰饰)产生了爱意,被扣上了“作风问题”的帽子。活雷锋的爱是公家的,怎么能给一个人呢?这是辜负了组织的信任,所以刘峰被下放了。

    从情感上来说,《芳华》是纯洁的;从视觉上来说,《芳华》是美的。大红大绿的配色,能让人感受到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那段6分钟的长镜头,茂密的草丛和枪林弹雨里的血色,将两种颜色的渲染张力发挥到极致。从摄影的角度,这部电影当然是无可挑剔。

    纵然能细数么这多优点,它仍让我感动不足,挑剔有余。

    冯小刚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他一直对文工团有情结,所以,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头重脚轻的情节——影片有一半都在讲“文工团“的故事。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讲的是“芳华”,难这样的情节铺排不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吗?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面有一句话,大致是说,这对我们来说是最悲惨的一天,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来歌颂。

    同样,对于何小萍和刘峰来说,文工团的经历是悲惨的。这是高干子弟的芳华,是冯小刚的芳华,却不是主人公的芳华。我猜想,这也可能不是严歌苓的芳华,小说原本的名字叫《他触摸了我》。

     

    冯小刚的《芳华》就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同一个时代对不同阶层的人来说,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汝之灿烂,彼之暗淡。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导演到底想传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这很重要。和冯小刚同时期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都有十分厚重,能在电影史上立足的作品,例如《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孩子王》《霸王别姬》,冯小刚似乎就缺乏文以载道的作品。用百度搜索“第五代导演”,右边第一个出现的是冯小刚,title却是“中国内地贺岁片之父”。不是冯小刚没有成就伟大作品的实力,也许在他心里,票房和观众的口味才是第一。

    《芳华》明明可以是一碗治愈系的中药,却偏要熬成一锅放了中药的鸡汤。当刘峰看到照片里的林丁丁时,眼神闪闪发光,似乎在说“你虽然胖了,却芳华当年”,甚至有一丝“送你离开千里之外“的大义凛然。那当年那一“摸”对他的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小说里的结局是,刘峰最后和何小萍在一起了,但一直分床睡。对于他真正爱的人,他没再敢动“触摸”的念头。电影的结尾却在刘峰和何小萍相互依偎的时候戛然而止了。 

    刘峰和何小萍是时代的悲剧,所以,我们理所应当地把责任归咎于环境。高干子弟的父辈是英雄,所以他们顺理成章地过上了上流人的生活,同样是英雄的刘峰,为什么就应该活得狼狈?

    很多年后,郝淑雯偶遇刘峰,只是替他打抱不平时说了一句“你们就这么对待战斗英雄”,顺便掏了1000块给讹他的有关部门。我原本希望看到的“内心有愧”的赎罪,就这样变成了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天理”“公道”“正义”也许难以正名,但人情不能凉薄。

    在这个钢铁侠、蜘蛛侠… …科幻大侠霸屏的年代,现实的英雄似乎不能更多地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了。当年那个拍《集结号》的,一心为“战斗英雄”讨个说法的冯小刚好像也越来越懂得打着“怀旧“的感情牌曲意逢迎了。

    毕竟,现在的人看电影就是看个气氛、看个意境,要是看个电影还让总结个中心思想,那不如在家看直播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越来越少进电影院的原因了。我就是那个爱自找麻烦,看个电影还要探讨点人生哲学的人。

    我想简单说一说另外一部电影和《芳华》同一个故事背景的电影,这部电影相信很多90后的父母都不陌生。最近想起它还是因为高晓松。他在《晓说》里讲到去爱尔兰的时候,爱尔兰人民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高老师,我们太喜欢您的《高山下的花环》了“。在尴尬而不失疲惫的微笑之后,高晓松解释道,这是中国第四代导演谢晋的作品,电影上映的时候他还是个翩翩少年。(这是我自己编的)

    用这部电影去跟《芳华》作对比,足以见得我对冯小刚导演期许是很高的了。虽然这样对比意义不大,但还是要比。

    指导员赵蒙生,被母亲动用军界的关系外派到连部担任指导员,实际是为转正做准备。

    连长梁三喜顾虑新来的指导员对工作不熟悉,滞留连部而放弃探亲机会,后在战争中为救赵蒙生牺牲。

    炮排排长靳开来看不惯新指导员公子哥的做派,后来在战争中为给饥渴的战友搞“战斗力”壮烈牺牲。

    过去我们看到的英雄大都是梁三喜和靳开来这样的,赵蒙生这样的“反面角色“并不多见,唐国强出演更是把这个油头粉面的小鲜肉演得入木三分。靳开来有句话这样形容赵蒙生和别人的区别:一个是喝着牛奶长大的,一个是吃着地瓜干长大的。

    不仅长得不一样,生得也不一样,活得也不一样。梁三喜是农家子弟,躺在床上想的是老婆孩子热坑头;他是高干子弟,想的都是拍照、喝红酒、抽中华烟。

    战时(和《芳华》同一个战争),庄户子弟为国捐躯,高干子弟幸存。赵蒙生说“咱们内心有愧啊“。战后他替靳开来向组织上要功勋,卖了相机想替梁三喜还欠款… …

    说好的”中国是你的,也是我的“,为什么命令一下,有人必须冲锋陷阵,有人却可以靠关系躲避战争;为什么有人注定牺牲,有人却得以苟活;为什么你在为挣多少钱发愁,我还在为怎么挣钱发愁?

    这些是每个战争都会留下的疑问。命运本就不公,偏私总是存在。但至少我们能在电影里看见平凡人的伟大。

    赵蒙生在梁三喜的遗物里找到了一张欠账单,他生前嘱咐媳妇,如果他牺牲了,就用抚恤金和卖猪的换的钱来还。人死了,账不能消。

    赵蒙生把自己的一等功勋章给靳开来的媳妇,他媳妇不要。一个村妇可能不太能理解这个功勋是否应得,但他知道组织上没给就不能拿,这是理。儿子把勋章别在胸前,问他母亲自己像不像爸爸,她收下了,这是情。

    在如今的商业电影里,我们很难再见到这样朴拙的人情了。庄稼人的本分、尊严和体面,在大喜大悲面前,尤其让人肃然起敬。

    《高山下的花环》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剧情里埋了一条伏笔,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兵雷凯华在战争中牺牲了,直到最后才揭晓他是雷军长的儿子,独子。我相信,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一定有类似的故事,“哪怕看到了这一个,也算是看到了“,如果没有这个角色,这部影片可能就成了一味的批判现实主义,而赵蒙生的救赎也变成了矫情的英雄主义。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课本里的英雄是历史的标本,《高山下的花环》和《芳华》里的无名英雄也许更接近历史真相。前者英雄不在,但有幸存者的自我反省,后者英雄被边缘化,却尽是真相被粉饰的窃喜。可能最后导演发现整部电影自嗨过了头,加上了旁白,既抹杀残忍又表达歉意,看似诚意实则耍滑。

    如果说严歌苓的作品是冷酷的,那冯小刚的作品则是无情的。一个假模假样的温暖结局和文工团排练厅岁月静好的芳华对应,一切苦难就一笔勾销了?

    好像,人都没错,错的是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算得上一部好电影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eo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