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必有果?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对一件事件的反映?
桌上有半杯水,有人的反应是:太好了,还有半杯水,正好可以缓解口喝,于是如饮甘霖般的喝下这半杯水,无比爽快。另一种反应则可能是:只有半杯水了,根本不够喝,索性不喝了,把水杯一推,水倒杯碎。
孩子高兴的说自己考了96分,有的父母说,看你又粗心了不是,能不能再细心些,你应该考100分,孩子被浇了一盆冷水,也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变得消极;有的父母则说,宝贝你考得非常不错,成绩证明了你的努力,继续加油你会变得更好,孩子得到肯定,并且正视自己的不足去更加努力改下。
3个职场新人工作中精心加班几晚的方案却被领导一通批评,小王觉得被冒犯了,直起愤怒,直接顶撞,甚至辞职;小刘觉得自己非常差,没用,背地抱怨,然后抱怨中修改方案也不尽满意,再度被批;小李理性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思考,请教完善修改,方案完美通过,能力渐长,职场步步上升。
从这三件事看来,决定事件的最终结果不是因为发生的某件事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件事产生的不同的想法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将这种规律总结提出了“情绪ABC理论”。
就是指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或anteced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有因B有果!
在所谓的因果必然之间还有一座桥梁,不是事件A直接导致了结果C,而是因为中间还有个信念B,就是我们的想法、看法、思维方式。而很多时候,因为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原本中立的事件本身衍生出不当的想法,将一件事引发出负面或过度的情绪,导向了糟糕的行为结果。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中总结了人有三种病态思维方式,而病态的眼光必定引必过度的情绪,自然在不当的情绪下,做出错误的应对。这三种病态思维方式“恐怖化”思维、“应该化”思维、“合理化”思维。三种病态思维导致三种消极结果。
“恐怖化”思维,一般都是以“万一怎样、该怎么办”的语态出现,也导致自己陷入狼狈,过早崩溃,不战而败。
“应该化”思维,一般是以“我应该,一定要”的语态出现,导致我们过度在意他人的想法,使自己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
“合理化”思维,以“算了吧,那又怎样”的语态,导致我们回避问题,逃避现实。
而这三种病态思维并不会是单一化出现,就像上面受到批评的职场新人小刘,就是恐怖化与合理化思维都有。
转变思维方式 ,世界变不同
有病就要治,治病有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四个步骤,调整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与惯性。
反思:首先,当我们遇到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太过敏感了,是不是太过激了?当我们停下来反思一下时,就会观察到自己当时当候的那个情绪、想法的状态。
鉴别:停顿一下,观察自己是不是有过激想法,是“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哪种病态化的思维方式在运转,控制了自己。
回击:确定是哪种病态化思维时,勇敢的面对问题,反问自己,“我是非要这样想吗”?当问到自己这个问题后,我们就会觉得,事件本身根本就没有想的那么坏。
改变:于是找到自己真正的诉求,在自己刚刚的病态化思维下,是自己有什么样的具体需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结果,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以实现的结果,那么我此时此刻可以做什么?
改变病态的思维方面,也就是改变自己思考、看世界的角度,合理想像,不夹杂不必要、过度或过偏想法,一步一步,回归理性思考并形成理性的思维惯性,就能就事论事圆满应对,理性应对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