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在一个班里,我们需要有一个管理班级的体系,和一个可以让班级良好发展的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管理一个班级,用怎样的方式去管理呢?
《大学》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的大道在于彰显人的完美德行在于爱护百姓在于到达至善的境界。而后是宋代的朱熹,将《大学》中所写的亲民当做新民,这样的改正在《大学》的后面也有一定的证据。而朱熹这样的学说流传非常的广泛,可是在朱熹之后,王阳明先生又提出《大学》的“在亲民”不应该改成“在新民”。于是阳明的弟子徐爱就问阳明先生,这样的改正是否有依据?意思就是为什么要改成“亲民”?
对此阳明先生的观点是“作新民”中的新字是“自新”。这与朱子所说的有一定的区别,而朱子所改的再新民是教化百姓,意思就是从外界制定一个法律法规,使百姓受到约束。朱子想说的与大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
那么,大学中所写的“在亲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大学当中所说的都不是教化百姓的意思。比如大学中所说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心,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地位的人,也就是在古代做官的人,意思就是,君子既尊重圣王所任用的贤人又能对自己的亲人非常仁爱,使民众既享受圣王带来的安乐,也有能保有自己的利益,同时,大学中还有“如保赤子”以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一类的话都是在表示,对待百姓应该仁爱。包括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意思就是对待民众应该是君子的仁心外推,推行仁政,让自己对待百姓的心是仁爱的。这里的“亲”是在给君王说,让君王主动将自己的仁心外推而心是外在的教化。
但是如果百姓之间并不和睦,又该怎么办呢?在百姓之间经常会发生许多矛盾,同时有些百姓也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而这些就会导致一些国家没有办法正常的运行下去,或者没有办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时舜,就曾经任命了管理司法礼仪的官员,让官员去教化百姓,颁布一些百姓应该遵守的五常之教,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阳明先生将这些也定义为“亲”。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与前面所说的“新民”一样,去教化百姓,而与阳明所说的“亲民”有矛盾,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的,这与前面所说的“在亲民”没有任何的矛盾,因为“新”与“亲”的过程,对于“在亲民”而言,“在新民”只是实现“在亲民”的过程。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意思就是在阳明的观点里,阳明并没有否认“在新民”中的“新”,但是他也并没有像朱子所说的将“在新民”当做一个目的,阳明先生最终所要实现的还是“在亲民”,他要做的还是让君王的人心从内往外推,最终外推到百姓的身上,想让君王对百姓有仁爱。在这过程当中,需要用“新”,需要由内向外去教化百姓,也就是说“新”是一种实现“在亲民”的手段。就像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一个君王需要先内修,君王自己的心中需要拥有仁心,然后再将这样的仁心外推,去成就他人,也就是对百姓“亲”,从而安天下。在这里孔子所想要强调的还是君王,对百姓应该是“亲民”。所以,“亲民”与“新民”并不矛盾,“亲民”包括“新民”,“亲民”是仁心外推,是对百姓仁爱,“新民”是在约束百姓,所以如果一个君王是用“新民”的方式去治理百姓,那么他在出现一个问题后,那个君王也只会从百姓身上去找问题,而从来不自省,可如果一个君王是用“亲民”的方式去对百姓仁爱,那么到最后,君王不仅仅只会将人心外推,同时也会自省。
由此我们就会发现,孔子阳明以及孟子讲的这些话,他们是有着自己的价值与意义的。他们的话不仅仅是在讲给君王听,讲给他们的门生听,同时也在讲给2500年后的我们听,再讲给天下人听。他们所讲的就是儒家最终想要达到的,儒家想要每一个人都立起来,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心,想让每一个人都会做到仁心外推,想让每一个人都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可以体现出人之为人的高贵,这是儒家的道统。可是在实行道统的过程当中,在一个人人心外推的过程当中,会遇到政统,在这时就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这对君王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对每一个人的内在道德标准,也就是内在的仁心的修炼,要求也很高,于是就会有“新民”和“亲民”的区别。
所以在2500年后的我们,该如何去用儒家的道统来创造一个可以实行的政统的呢?比如现在在一个班级中,我们该如何管理一个班级,我们不能用外界约束的方式去,去制定一个非常硬性的规则管理每一个同学,或者说如果真的要用这样的方式,那么这样的方式只是一种过程,最后我们想让每一个学生达到的是内心道德标准的高度,让每一个学生都立起来,都能做到立己达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