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民与亲民

新民与亲民

作者: River本大魁 | 来源:发表于2023-02-14 22:26 被阅读0次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讲述了儒家义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三纲八目。古时所有读书人都会秉三纲,按照八目行事。

      那么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

      《大学》的开头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概意思可以理解为“了解并达到人们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在于向民众外推自己的仁心,使其成为有道德的人,让人达到人性中的“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刚。随后又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显然这是在为读书人指明一条可行的修炼道路。

      而在近一千年中,有两位大儒对一个字的更改与否存在不同见解。那为何呢?

      宋朝大儒朱熹对“在亲民”有不一样的见解,将“亲”改为了“新”。作为三纲之一,一字之差可能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朱熹的学问在阳明之前有很强的权威性,有多数儒者都是通过研究他的学问从仕行仁。而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就对此非常疑惑。将其转达给老师王阳明,而阳明所讲儒道学问是反着朱熹来的,自然不会同意。

      那么两者分别是什么?究竟有何不同?

    “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仁心外推,可以理解为爱。通过爱人民,中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挥人的道德。而朱子所说“新民”之“新”,在于让有位之人通过一定方式教化民众,充分体现自己的仁爱的同时起到“管理”的作用。在我看来,“亲”是德性、情感的一面,而“新”是理性的一面。

      古代儒家的理想就是通过身在高位、外推仁心而成就美好世界。而在那样个封建时代,君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而要完成“理想国”的目的,对君王的要求就非常之高。而君王作为身在高位的统治者,很少会对自己反躬自省。包括很多其他大官,其一般都会选择”新民”。毕竟如果所有的人民都尊崇法律,都听我的,不是非常好管理好统治吗?但是这很显然就违反了当初的目的。因为你的目的不是去控制人民,这样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不安定。人与人之间也永远会维持这一种紧张的关系,“仁”便不复存在。所以,只有发自内心的外推仁心,才能真正地对社会有利。如果一味走极端,充满逼迫,趋势就会向恶发展。《大学》中也说了类似“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话语。可以看到这些语句无一不在提醒仁爱,以及将仁心惠及所有人。说白了就是在提示“亲”的重要性。

      那难道只有“亲民”就好了吗?并不然。一方面来说,千人千样,我们不可能将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保持高度相同;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只是去一味的爱人民,帮助人民,那人民境界只会止步不前。只有极少数有很强自我意识的人民能够被教化。如要确保作用,需要一定法律的要求、约束,才能国治,才能天下平。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知,其实阳明并没有完全否认朱熹的思想。“新”与“亲”都很重要,只是在阳明看来,“亲”或许已经包含了新,“新”仅是一种达到“亲”的手段。并且一定程度上,内在的仁心更为根本,这也是他时刻向人民与君王传达的意思。古代儒家的难处,都在于道统推向政统的局限性。一个圣君的出现以及能否与臣子合力兴国,非常之难。所以仅有爱和仁肯定是不够的。只有通过一定法律手段,才能实现并成就一个“理想国”。

      如果结合自身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的“亲“和“新”分别会对应我们所说的“自律”和“他律”。对于人自身或者一个团体,都需要同时具备两者,才能有有效的进程,让世界充满生机。而“他律”一定是为了“自律”,只有自己明白自我存在的意义价值,而不是受外界“逼迫”而行,才是真正的自我,才是体现人之为人的独特。

      所以,阳明的话语也是说给所有人。他希望天下人可以为自己做主,将自身的独特性扩而充之,展现人性光辉。并且,他也想将世间所有的枯枝残叶扫去,让充满生机的仁心激活这个世界,唤醒良知,让人活的真正像一个人。从一字之差中,我们能明白如今很多地方该如何引领。一个国家、一组军队、一个村镇、一个公司、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班级等类似组织,都需要同时具备“新”与“亲”。为了共同的目的,我们选择仁爱伴随法治,这样兼顾了所有的可能性。这也正是领导者和成员逐渐超越自我,最后立己达人的过程。

相关文章

  • “亲民”与“新民”

    《大学》开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民,朱熹注解为“新民”,即改变民众,弃旧图新。(使人...

  • 亲民与新民

    经过群里老师的分享对新民与亲民更有所理解,先从理上明白才能有行为上的变化和进步,所以,学以致用为大用。 亲民有仁爱...

  • 新民与亲民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讲述了儒家义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三纲八目。古时所有读书人都会秉三纲,按照八目行事。 ...

  • 《传习录》读书札记03:亲民还是新民,内求还是外求

    【一】亲民还是新民 《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把“亲民”改成“新民”,...

  • 对《大学》的理解(三)

    四、关于“在亲民” 朱熹认为是“在新民”,王阳明认为是“在亲民”。其实两个人都对,新民是目的,亲民是手段。天地这种...

  • 王阳明传习录 上—— “亲民” 与 “新民”

    原文: 爱问:“在亲民” 朱子谓当作 “新民” 。后章 “作亲民”之文似有所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 “作新民” ,亦...

  • 2.亲民与新民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 001 到底是亲民还是新民

    〔1〕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

  • 徐爱录:01 亲民与新民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

  • 《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1-亲民新民之辩

    王阳明心学之《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 001-亲民新民之辩 【一】 爱问:“‘在亲民①’,朱子谓当作新民②。后章‘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民与亲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ge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