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约了几个好友一起小酌。席间,除了叙旧以外,大家谈论较多的就是买房这件事情。
我在江苏的一个地级市生活,属于三线城市。可房价并不低,一万以下一平差不多在郊区才能买到,学区房更是到了两万多一平。这对经济并不发达的苏北地区来说,确实是高了点。
可是经历了2016年那阵疯涨以后,刚刚过去的2017年,这里的房价还在慢慢上涨,丝毫没有要跌下来的迹象。为什么呢?因为据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主城区棚户区改造的任务只完成了53.8%,所以在未来几年,肯定会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由于有相当一部分拆迁户会对政府安置的小区不满意而选择货币安置,所以买方市场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另外在未来的三年,我们这个地区将会建成新的高铁枢纽,"高铁经济"势必也会带来新一轮的房价上涨。
所以大家都认为,控制房价主要是针对太高的一线城市,对于我们这样的三线城市来说,房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像昨晚我们聚会的几个好友一样。其中一位原来自己盖的房子要拆迁了,拆迁款会接近千万,我们在祝贺好兄弟发了一笔财以后都关心的问:"这么一大笔钱干嘛用呢?"
"自己能用的,就是换个车了,除了买房子子,谁能告诉我哪里有更好的投资?"
确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把那点余钱放在房子上或许是最被认可、最有获得感的理财方式了。毕竟即使房价有点下跌了,房子在那呢。不像有的投资,跌了以后,就啥都没有了。
中国人对房子的热衷是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紧密相连的。所谓安居乐业,安居是排在第一位的。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谈得上奉献。如果居无定所,是断然没有啥幸福感可言的。因为我们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讲究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辛苦劳作一天,连好好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工作肯定也是做不好的。
其实老百姓也很无奈。昨天在办公室,一个同事问我在哪买房子比较合适。她家之前卖掉了一个小房子,钱在手里没地方去,公积金在账上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除了再买一套房子,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其实我并不想买房"她说。
可在民国期间,却有这么两位大咖,一生没有买房,靠租房度日,这就是蔡元培先生和胡适之先生。
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民国的教育总长。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收入是很高的,蔡先生那时候的月薪差不多是800大洋。800大洋是什么概念呢?当年鲁迅先生到北京工作时,曾经在八道湾胡同买了一个有三十几间房子的四合院,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提到,鲁迅先生那所房子院子大得简直可以开运动会。这么大一个房子,鲁迅先生当时花了3500大洋。所以对于蔡元培先生来说,买鲁迅先生那样的大宅子也就几个月的工资就够了。
可是蔡先生把他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图书资料,而且他对上门寻求帮助的学生、朋友、亲戚基本是有求必应。所以他还真是没有什么富余的钱,由于他租房子住,因此需要经常搬家,读书人搬家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他每搬一次家,那些花了很多钱买的图书资料就都捐给了北大,因此1928年,年近花甲的蔡先生从北京举家搬到上海生活的时候几乎是什么也没有的,所以他在上海也只能是租房子住,他这样的人物却不得不颠沛流离的租房度日,实在是太对不起他。
1936年,那个时候的蔡先生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了,学生们想在他生日的时候送一件礼物给他,商量来商量去,觉得给恩师买个房子是最好的了。老师岁数那么大了,再过搬来搬去、居无定所的日子肯定是不行了,所以蒋梦鳞、胡适、罗家伦等牵头,打算凑钱在上海给他买套房或者建一套房子送给蔡先生,并且在这之前写了一封信告诉了先生。
蔡先生收到信以后,一方面感动于学生们对他的一片情谊,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受之有愧。思考了几个月之后,他才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这样说到:"……元培谨拜领诸君子的厚赐,誓以余年,益尽力于对国家、对文化的义务;并勉励子孙,永永铭感,且勉为公尔忘私的人物,以报答诸君子的厚意。谨此申谢。"
经过反复思量,先生是决定接受学生们的善意的。可不久,抗战爆发了,国民政府担心先生的身体受不了颠簸之苦,安排把他送到了香港。1940年,先生病逝于香江。蔡元培先生一生清廉,死后无一寸土、一间房,他死后医药费千余元、加上棺木等的费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人代筹的。
唉,除了敬佩,也有一声叹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051/cc9db71294e24da1.jpg)
再来说说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早年留洋、一生获得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他于1938出任民国驻美大使,可谓学富五车且位高权重之人。可胡适先生竟然也靠租房度日。
是胡适先生买不起房吗?肯定不是。但在他的观念中,有比买房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买书买画、收购敦煌残卷、买文物、资助学生、资助公益事业、野外调查等。
胡适虽然不买房,但是对住房的要求却是很高,租的房子也都是堪称豪宅的大房子。
胡适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那时候的工资是540大洋,除了自己在美国的花销之外,他还得承担老婆江冬秀在国内的支出和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他在美国期间还生了一场病,花了一大笔钱,那时候没有公费医疗,都是自己掏腰包,他穷到儿子到美国留学的费用都不得不向别人借。1942年,他卸任驻美大使,几乎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
可胡适很快就有钱了,因为他卸任以后,至少有20所美国大学聘请他去做教授,他选择去了薪水最高的芝加哥大学,年薪高达上万美元,他在那里教了三年书,不但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剩下了不少。
1958年,胡适从美国回到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每个月加起来收入有2000多,住的是公家的房子。他和之前一样,资助贫困学生、资助教育,可就是没想到要买一个房子。所以,到了后来,他想在台北给夫人租一个小房子连押金都付不起,更别说买房子了。到了晚年,他多次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年轻时一定要多留点积蓄‘’。这句话怎么听都透着一点凄凉。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051/82f3ab734492e1e3.jpg)
大师的情怀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达到的,但是胡适之先生的话却是真理。那就是断然不能做月光族,所以如果你有能力想给自己买个房子,一定得趁着年轻、抓紧时间,因为我可以断定,现在很少有人比胡适先生更有本事。
蔡元培先生和胡适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炒房,但是我们一定需要属于自己的那个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