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是美好的,是容易产生经典思想的。在19世纪的教育思潮中,出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教育心理学化,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各种思潮交替或融合出现,总能刷新人们的认知,丰富人们的思想,改进创新和提升人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育的效果,促进社会的进步。
同理,读书也应当如此吧,不仅要深入研究一门或者一类,也要广泛吸取各学科各领域的思想和认知,融合提升,广开视野。
科学教育思潮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兴盛于19世纪后期,其代表人物是斯宾塞、赫胥黎。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自然科学知识获得了空前增长,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理性精神得以形成。
,科学的发展进步必定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但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它的负面作用,比如对环境的伤害,对资源的无限极的索取。典型的事例,比如说塑料袋的发明,它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可我们只知来处、用处,那么对其归处关心多少呢?我们有谁在意了塑料制品对环境的破坏有多严重呢?
清醒吧,人类更应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清醒吧,人地关系应当更和谐美好,平等尊重。
又比如,炸药或者核武器的发明,当我们获得了他们的巨大用处、好处,可对他们的弊端是否忽视了,无动于衷了,无可奈何了?比如当下的核废水排海问题,核电站的发明提供了众多的电力,但我们人类对海洋生物的伤害乃至整个全球食物链、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又是多么的不可估测,难以想象!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努力控制它,我们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啊!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新教育运动,其中提到了若干的理论,比如说实验教育学、公民教育、劳作教育。
,在这里的劳作教育更指职业教育,它要求帮助学生啊,将来能在国家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职务,这是劳作教育的基本任务;要把自己的任务看作郑重的公事,不仅为自己更为社会进步而完成任务,把职业的陶冶与性格陶冶相结合。
感悟:再读这一理论,我想到了大学生毕业后,如何避免失业呢?
当我们在学生时代,就应当清醒认识,不仅要学习书本理论知识,更应当积极接触社会、对接企业等岗位,锻炼自己,寻找机会和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和探索尝试不同的就业环境,让自己有实习的体验。如此,我们才能在毕业时有更明确的择业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准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