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坐过公交车,体验过上车前的焦急期盼、上车时的争先恐后、上车后的抢座大战或者当夹心饼干的郁闷感觉。那当公交车突然像孩子一样一屁股坐地上不动了,乘客又会怎样呢?
在得知车坏了,乘客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焦虑不安的坐在车上(包括我),与此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小哥毫不犹豫的下车离去。最后一种是继续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其实当时我很焦虑,因为我约了一位嗓音很有磁性的快递小哥寄点东西,离约定时间只剩下20分钟了。我习惯守时,坐公交车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当公交车坏了而跳入我脑海的第一想法是麻烦了,要叫个滴滴,说曹操曹操就到,快递哥打电话问我到哪里了,我郁闷的告诉他公交车行至途中坏了,怕他不相信再三强调这个事实。看来无法按时赴约,就协商好了其他方案。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公交车我已经投过钱了,看来要叫拖车了,不知道多晚才能回家。我好郁闷啊!
整个过程中我完全没意识到我陷入了自我视角陷阱和环节局限思维,虽然我前两天才看过李叫兽的文章:《正常人为什么无法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事后我反思,学以致用这句老话常常挂在口头上或者耳边,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以为自己看了这些理论就等于是学会了,其实不会实践运用,这些理论永远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遗憾的是当时我确实掉入了思维的陷阱,庆幸的是事后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我亲身的案例又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
那自我视角陷阱是什么呢?
自我视角陷阱:我们关心自己,并想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看见公交车罢工了,第一反应就是好麻烦呀,我好郁闷呀。我关心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要回家,公交车坏了,所以我不能更快的回家。其实,正确的思维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而反观司机,也许是有过类似经验,也许是看过李叫兽的书,他迅速有条理的做了以下几件事:
1.再三确认公交车确实是坏了
2.通知公司车坏了
3.电话询问下一辆51路车要多久来,巧了,大约5分钟就到
4.安抚乘客,告知乘客稍等5分钟
5.等待过程中继续尝试发动车辆
那为什么我明明看过理论,却在遇到问题时想不起所学的理论呢?
因为把作者举过的案例理所当然的理解为自己所经历的案例。
自我陷阱我要举出5个自己以前生活中遇到同类的现象
1.某天下午公司外面的货车在倒车时发生了一声巨响,全店的同事不约而同的蜂拥而出,当时大家的想法都是——又撞车了,有戏看了。其实出去后才发生并没有撞车。
2.总是抱怨客户不了解市场,以为自己能改变客户的观念,从自我角度出发,没有进一步探索客户购买产品的动机、为什么选择我们的产品,用户是如何产生决策行为的。
3..看过一句话: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都是事故。
4.太阳升起,我会说日出了,其实是地球在转动了。
5.跟远方的朋友聊天,我说下雨了,烦死了,因为我要外出。朋友劝我,你呆在公司就可以啦。
这种进化的本能形成的自我视角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都习以为常。这会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少了一种思路。那真的是无法改变吗?
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视角和习惯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但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策略化的思维。
高手是如何改变呢?
这里提供一个办法——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
我很喜欢看综艺节目《吐槽大会》,每次看到精彩的段子都兴奋的鼓掌叫好,但一直对段子手是如何写出优秀的段子不清不楚,因为我每次看都是享受节目,没有刻意去练习。比如说经常用到的一个技巧就是换位思考——前半段都是正经,后半段按照不同的角度推导出有戏剧性的结论。
刻意练习就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扪心自问,我有去刻意练习按照上面技巧去写5个段子。刻意练习是痛苦的,会让人绞尽脑汁,不会让人觉得舒适容易,正因此,才区分了高手和普通人。
每天我们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和理论,如果不自己去举例并刻意练习,那对你而言只是过眼云烟,随风即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