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概括内容,了解民俗风情。
2.体会作者家国情怀。
3.学习本文多方面选材表现一个中心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文化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寄托在浩瀚书海中,寄托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也寄托在一个个小小的物件上,今天我们通过吴伯箫的《灯笼》,感受他的乡情民俗。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能体现作者与灯笼的缘分极深的总领句。
2.课文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哪些事?分别用简练的语文概括出来。师生合作,画个灯笼。
示例:
(1)提灯夜接祖父
(2)母亲伴我上灯学
(3)村头红灯,慰藉孤行客
(4)小城观灯
(5)祖姊远嫁时的灯火
(6)纱灯描红
(7)想象宫灯意味长
(8)最壮挑灯看剑
任务二:
跳读课文,体会作者家复杂感情,读出由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的变化。(男女生读)
(1)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2)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4)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5)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6)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
(7)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8)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全班有感情齐读最后一段。
插叙本文的写作背景,感悟借灯笼抒发的誓愿,体会作者家国情怀。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山河,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以回忆为主题的文章。
任务三:
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以“提起——,就会想起——”写写家乡风俗。
教学小结:
一盏小小的灯笼,回忆中攒聚着个人的情,铭记着民俗情,承载着家国情。请同学们也用“灯笼法”,写一写家乡风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