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要迈出改变之旅的第一步,不是说之前没有过改变,而是希望,将今天当做真正改变的开始。
我算是成熟比较晚的人,30岁前还像个孩子一样,现在才慢慢像个成年人的样子。
十六七岁就出了社会,外向性格的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11年前遇到了一个对我非常好的他,遗憾的是我并不懂得珍惜,任性且强势的个性使我透支了太多感情,如果我早点成熟,早点学会好好经营这份感情,也许我仍然是他的公主,是我太任性,太自我为中心,将好好的一段感情,才11年的时间就消耗的只剩下亲情。就在年初,我们谈到了离婚,他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相处模式,直到一切即将画为终点时,我才翻然醒悟。我以为他不会舍得离开我,我以为我还是他的爱人,我以为... ... 实际上,如果再继续这么任性,我可能会失去全部。
面对悬崖,我要不要跳下去?我是任由自己的个性,放弃这一切,还是改变自己去挽回这一切?坐在法门寺那颗贴满了各种愿望符的树下,任由眼泪洗劫面部,我终于明白,唯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一切。且不说什么挽回,最关键的是要及时拯救自己的灵魂。失去感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己。改变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我问自己,我爱他吗?爱。我还想和他继续生活吗?想。我希望他再次爱上我吗?希望。如果他不再爱我了,我还要继续和他相处下去吗?这... ... 我不知道。既然我还爱他,还想和他过好下半辈子,不如放下当前的一切恩怨,就做好自己,集中精力将该做的事情做漂亮,至于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
从去年开始学习心理学,慢慢在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是有很强的可塑性的。比如决定了要减肥,既然可以在一个月内从120减到100斤。并且保持到现在。如果将改变的最终目标定为100分,到现在为止,差不多完成30分左右,接下来的70分就从这个计划开始吧。
作为一个喜欢制定计划但经常完不成计划的人,若想完成这个计划,就必须要想办法让计划与执行高效匹配。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断做出改变的计划,却常常做不到呢?用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那个有趣的比喻就是: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认真理解这段话,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我的理智面是如何败给了情感面的。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从理智的角度制定了各项计划,但却常常执行不了,因为从潜意识里养成的习惯已经是一头成年的大象,理智面的我想要凭当下某一时刻产生的改变决定去要求这头大象立刻做不一样的动作,会有多么难。这就像很多心脏病患者在明确知道不健康饮食、不运动、抽烟等行为让他们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仍然有七分之六的人没有选择改变,他们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
也许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心里都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心里有一个自己,而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
明明讨厌自己的某个行为,却总是不断重复,因此产生的内疚和自责并没有带来改变。这是因为,我们的躯体里有一个感性的自我,一个理性的自我。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如果想要真正的改变,一定要理解情感面,了解自己这些不良习惯背后的真正原因,通过创造新经验,来慢慢改善自己的习惯。
我意识到,我有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习惯,就是喜欢提建议。这也许是小时候缺乏关注造成的,我喜欢制定或者说改善游戏规则。我记得2016年,当我接手营销中心的销售人员考核这项工作时,首先发现原有的考核表格存在很多问题,于是我进行了改良,发现需要改的地方太多了,干脆重新创造了新表格,经过与人事、财务的沟通,最终公司同意采用我的新表格。后来我将这项工作交给其他同事负责,她没有过任何改变,一直沿用至今。
每当我参与到某项工作时,我总会习惯性的去注意到有哪些不太合理的点,然后提出改进建议,这个习惯有时候令人对我心生敬佩,有时候令人对我心生反感。所以认识我的人当中,会有一半的人认同且认可我。也有一半的人排斥且讨厌我。这个习惯在我生命中已经成为头脑里的大象,大而敏捷,一触即发,呼之欲出。时而令我欣喜,时而令我烦恼。想要改变,却总是做不到。归其根源发现,改变不了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它还是有很大好处的。除了造成的烦恼,它还给我带来过荣誉。
那我是不是一定要改变它呢?答案,是的,一定要改变,必须要改变。
“习惯性建议”背后的原因是我想要去控制,如果对方不接受我的控制,要么放弃,要么生气。对于外人来说,不听我的建议就算了。但对于家人来说,从心理上会认为,我建议的你们必须要听,必须按我的建议去做,否则我会生气。家庭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会因此而产生负面效果。而我的感情账户,也因为这个习惯消耗殆尽。我意识到,只有改变才能过好当下的生活。
目标:慎言,只说于人于己有益的话,不说无聊琐碎的话。
计划:训练自己10天内,不提建议及反对意见。除开“必要说的话”,闭嘴10天。
开始刻意控制之后,才发现自己想闭嘴原来这么难。微信群里,当老师发布一条消息,我第一反应就是提问。然后就是提个小小的建议。当领导跟我说要改某处内容时,我第一时间是反对式回应。最近失败的直接例子是,家长群讨论教师节给老师买礼物,我和其他几位家长一样,提了建议和意见。最终结果是,由于家长意见不统一,没有准备任何礼物,讨论了4天的结果是O,如果我不提意见或建议,说不定事情就办成了呢?
改变需要创造新经验,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亲身感受到的经验比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要实际。
当我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减少说话的频率,我发现能少犯一些错误。回想之前因为自己说的太多而造成的那些不良后果,有些惭愧。言多必失,确实是更古不变的法则。
之前,当老公的某个行为令我不满,我会发多条微信给他,表明我的心情以及责备他的不是。现在我的做法是,不重要的事情就不必表达了,如果他的某个行为给我造成了困扰或伤害,就只表达感受,即不抱怨也不指责。目标是让彼此都好,互相指责只会变得更糟。当我不再指责他,他也就没再指责我了。
不断提醒自己最终的目标,让对的行为更巩固。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少提建议少说话。训练自己只说于人于己有益的话,不说无聊琐碎的话,做一个慎言且节制的人。做到食不可饱,酒不过量,言不过多。
之前的一切,不论好坏,都已成为过去。就当和自己的前半生说声再见。下半生还有很长很远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