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讲集体主义
大家都知道,集体主义可不只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很多动物也有非常强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蚂蚁、蜜蜂、角马、大雁等等,都是成群结队,整齐划一,是团体行为的动物楷模。问题是,它们没有人类这样的意识和觉悟,是怎么做到井然有序、看起来那么协调的呢?其实啊,动物群体虽然没有跟咱们一样的思想境界,但人家也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和规范,所以才会有非常强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一个原则叫就近原则。这是专门针对没有领袖的动物群体用到的。比如,有种鸟叫椋鸟,它们就以密集成群飞行而著称,可是它们又没有一个领袖一样的鸟引路,是怎么做到齐刷刷地密集飞行的呢?科学家发现,原来,椋鸟只是履行着一条非常简单的原则:彼此只看周围大约6只同伴的行为,只要和它们保持一致就行了。因为每只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在天空飞行的椋鸟,都是彼此牢固地粘在一起。
这个原则和我们人类社会的六度分隔理论有相似的地方。所谓六度分隔理论,就是说,世界上所有互不认识的人,最多只要通过6个中间人,就能够互相认识了。后来,又有数学家利用数学模型也证明了这个理论。所以你看,鸟类也像我们人类那样,遵循着这个六度分隔理论,通过另外6只鸟,就能跟整个群体保持一个步调。这就是动物团体的第一个简单原则——就近原则。
第二个原则叫逃避原则。咱们就拿蝗虫来举例吧。我们都知道,蝗灾非常可怕,浩浩荡荡的蝗虫大军,所向披靡,它们飞过的地方,粮食都被吃光了。但奇怪的是,蝗虫独处的时候,胆子非常小,一不小心就被吓跑了,那为什么它们成群结队迁徙的时候,就一下子变成了土黄色的敢死队,杀伤力那么强呢?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发现,在一个场地里,当蝗虫数量是20只的时候,它们就各自往不同的方向跳跃,这时候是无序状态。可是当蝗虫数量增加到60只的时候,有序的群体行为就出现了,蝗虫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蝗虫由于拥挤互相碰撞,导致情绪变得非常恶劣,甚至相互撕咬,最后一只蝗虫就被吃掉了。
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用刷子持续刷蝗虫的后腿,它们就变得异常焦躁。而刷其他部位,它们会后退着躲到一边。这就说明,蝗虫的后腿是它们变身的开关之一。原来,蝗灾之所以发生,罪魁祸首竟然是因为恐惧,蝗虫数量太多的时候,它们的后腿就会受到剧烈的碰撞,由于害怕被同伴吃掉,所以就拼命向前飞。这样一来,浩浩荡荡的蝗虫大军就形成了。
其实啊,蝗虫的这个群体行为,跟我们人类造成拥挤的时候很类似。人群稀疏的话,大家彼此离得很远,但是一旦突然变得拥挤,人群没法流动了,就容易造成踩踏事件。每个人其实都是迫不得已变成了凶手,大家只是想要逃离恐惧。
接下来我们再说第三个原则,节省原则。拿蚂蚁来举例。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蚂蚁外出觅食,总是能走一条捷径,而不是四面八方到处寻找。可是它们根本看不见远处啊,怎么做到这么高效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它们是靠信息素导航的,这是蚂蚁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标记,就像小狗走到路边要撒尿做标记一样。
比如说,为了找到一块饼干,蚂蚁从窝里出发,分头寻找,走了ABC三条路线,其中B路线最短。A是一条不归路,那条路上什么都没有,显然,蚂蚁就不会总是在这条道上来回走;而B路线呢,几分钟就能到达有饼干的地方,所以蚂蚁能迅速搬回饼干渣,马上又出发,于是它们就能在这条路上走很多遍,每一次都在涂抹信息素,这样一来当然涂抹的最多。而走C路线呢,绕了几个弯最后也发现了饼干,但速度慢了不少,所以往返的蚂蚁不多,信息素涂抹得肯定也就不多。就这样,一段时间之后,B路线因为最高效,信息素最浓,所以蚂蚁大军就逐渐集中,最后只有这一条队伍了。
再说得通俗点,这有点像我们人类在爬山的时候,经常会看见横空出现的一条捷径,道理也很简单,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也是节省原则,不过我们人类是靠眼睛,而蚂蚁靠的是辨别信息素。
你看,其实动物之所以有团体行为,是因为它们也在遵循着一些简单的原则和规范,而这些原则和规范,在咱们人类社会中也能看到踪迹。所以说,了解动物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洞察到人类行为自身的进化轨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