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拍片子,早上5点半出门,7点摄影棚开拍,晚上回到上海的家已过12点,来不及更文,断更一天,日更计划清零(cry),很遗憾,但还是得继续~
这次的拍摄是为了4月份的一个ESG节目,计划在某主流视频网站播放,配合公司整体ESG战略。
如果说10年前,慈善、公益是很多企业CSR(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那么今天ESG因倡导的“双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很多大企业CSR的核心策略,和财报一样,每年定期发布ESG报告、年度ESG承诺等。
什么是ESG?
英文全称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一般首先被投资公司用来筛选或评估其各种基金和投资组合中的公司,同时也会作为求职者、客户的参考。
回到拍摄的节目。原计划3月初拍摄,但涉及到某主管部门需提前1个月报批,整个拍摄计划提前,于是本周内完成脚本确定,昨天一天完成演讲者绿棚拍摄和素材实景拍摄,3月中旬前完成特效和后期处理。节目形式类似TED Talk,每一期主题会结合最新的科技和行业实践,分享企业在ESG方面的举措;节目内容会介绍很多最炫、最酷的科技,结合后期特效,后续播放效果值得期待。
虽然这不是第一次拍节目,从早到晚不停的拍了16个小时,但昨天的拍摄依然有新收获:
1.从绿幕到蓝幕
抠像是一种常用拍摄手段,例如人物出镜的访谈,将人物在某个纯色背景中单独拍摄,后期通过抠像等手段再与其他实景拍摄或特效结合在一起,减少了人物现场实景拍摄的干扰,最终画面呈现效果也更好。
绿棚拍摄抠像通常采用“抠蓝”、“抠绿”两种方式。“抠绿”是指在摄影或摄像时,以绿色为背景在专门的摄影棚内进行(如上图),在后期制作时使用特效机的“色键”将绿色背景抠去,改换其他更理想的背景的技术,目的是使出镜人物及道具看起来好像是在其他更理想的背景下拍摄。
欧美国家用绿色较多,因为欧美人一部分的眼睛是蓝色的;中国也有用绿幕,不过昨天的场景中,是我首次用蓝幕拍摄。和导演沟通的结果是,现在的技术下,蓝幕拍摄人物效果更好,皮肤更白,不致于产生绿幕拍摄下的黄色晕染。
蓝幕背景蓝幕拍摄,出镜人物着装要求避免一切蓝色或蓝色相似的藏青色。
2.怎样做好TED风格的演讲
昨天出镜的领导不是第一次演讲,可以说是参加过行业多次高峰论坛,面对的听众最多到2000+人。但是录制这次的节目,改变演讲风格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首先,听众不同。参加技术论坛,面对专业听众,只需讲清楚技术点,不犯常识错误即可,按领导的话说“顺其自然讲,信手拈来”。但是这次节目的受众是普通大众,很多人可能不懂技术,或者对技术一知半解,例如“什么是云计算?”“如何通过技术减碳?”如何将这些专业的技术、晦涩的技术名词表达翻译成老百姓听懂的“大白话”很难,在前期写脚本的时候,与导演团队battle了很多次,他们希望讲述语言尽可能大白话、简单,或者有爆点,但事实上很多技术内容很难用大白话解释,删减后或逻辑不通或描述不准确,如何保持事实描述准确的前提下用大众易懂的方式来传播,很难,也是脚本撰写中最痛苦的。
第二个挑战是演讲方式。日常说话、行业技术演讲,语速快一点,手势、站姿可能没有太多要求。但是大众演讲对语速、语气、停顿、重音,什么时候配手势、如何走位,都需要纠正和训练。昨天拍片的时候,为了纠正演讲风格,几乎是一段一段录。每一段录制前,先按照脚本读一遍,然后结合演讲者日常讲话的习惯转换部分口语表述,之后,录第一遍,然后对停顿处、手势、重音一个个纠正,顺利的话,一段话录制5遍,不顺的部分,甚至录10遍以上。2400字的文稿,全程无间断的录制了8个小时。
正面镜头全部录一遍之后,再分别针对一些标题、过渡语句,调整机位,从侧面、俯拍等不同角度再重点录制,作为后期花絮和前期预告的素材。
第三,演讲风格:放松、自然。对于很少公开演讲的人,上大屏幕会很容易紧张、拘谨。据导演说,上周他们拍摄一个院士,学识很高,但是面对屏幕很难放松,无论是说话的语调、还是站姿,尤其屏幕会将人日常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放大。所以,越放松、自然越好,这样会更容易与观众建立链接。
昨天的拍摄一直持续到晚上,除了早饭,中饭、晚饭大家都没吃。虽然很累,但也感叹节目制作的不易。仅仅是一个这样15分钟的节目,拍摄都花了15小时+,还没算上后期特效制作的1个月,只能感叹“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不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