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德性

作者: 和光同尘尘归尘土归土 | 来源:发表于2016-12-04 11:43 被阅读0次

    在具体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解释一下我所理解的大学生的德性生活。在我看来,德性,可以道德品性四字简而概之;生活,可以简单的认为是生下来,活下去;这样一说,德性生活就有了两种解释,第一种,生下来,带着一定的道德品性活下去;第二种,带着一定的道德品性生下来,活下去。第二种认为人天生就是有德性的,如要论述,意义不大,所以我坚持第一种。那么由此而来,大学生的德性生活就是指大学生带着一定的道德品性度过四年。

    如此,便将题目解释了,但是问题却来了:第一,一定的道德品性是指哪些道德品性;第二,如何形成这些道德品性,并用它来服务于大学生活。

    一、一定的道德品质有哪些

    一定的道德品性有哪些呢?换句话说,大学生应该拥有哪些道德品性。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大学的培养目标着手,即寻找我们所想要培养的大学生是怎样的。对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思考,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各家的培养目标两字可概之,即“仁”与“义”。用古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出有仁有义的君子。“仁义”二字可以说涵盖了人们对于学生的所有的美好的期望。

    (一)仁的道德品性

    仁,从字源来看,有“从人从二”的含义。“从人”代表了一个站立着的人;“从二”,表示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地、人。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二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但是后来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二)义的道德品性

    “义”,繁体为“義”,即“从我从羊”;“我”表示仪仗;“羊”表示祭祀品。古人用仪仗进行祭祀,这是非常庄重而源远流长的行为。因而“义”可以理解为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作为同样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之天下合宜之理。《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在古人看来,君子是以“义”行走天下的。

    (三)仁义的道德品性

    为何我说“仁义”二字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德性呢?“仁”包含了许多道德品性,在那个年代看来是合乎时宜的但是现在却让人觉得有些迂腐可笑,比如君臣之别,夫妇之道,如果还是遵守,便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要有“义”,用“义”来规范“仁”,只有合乎时宜的才应该遵守,借鉴,一旦不合时宜,该改则改,该删就删。同时“义”也是包含了许多的道德范畴,比如正义,义气,同样,如果没有“仁”来约束,义也将酿成大祸,例如朋友有难,单凭义气,肯定支援,但是如果朋友是偷了东西了,凭义气只会让自己和朋友都陷入困难之境。所以我认为“仁义”相互制约,既包含了大学生所应有的美好德性,又能让大学生正确的对待这些德性。

    二、如何形成仁义的道德品性

    如何行成我们所应该拥有的道德品性。或者说,上述的“仁义”应该如何形成。

    “仁义”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其形成离不开两方面,一是自身,二是与他息息相关的外界环境,大学生的外界环境有二,一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二是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教师,三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同伴,四是学生的家庭。如此,我认为,学生德性的培养与五方面有关:自身,学校,教师,同伴,自己家庭本身拥有的家风。

    (一)从自身的角度

    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其自身,特别是接近成年人或者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是影响德性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如果大学生愿意形成一种德性,那么这种道德的形成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不管外界对他做各种影响,都不足以使他做出主观上的改变。

    当大学生愿意形成一种新的美好的道德时,如何做成为最重要的问题,这就要从大学生的求学目标开始谈起,大学生来到大学求学的目的是什么,为钱?为名?为利?如果是这样,倒不如上个好就业的职业学校。但是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前景不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愿意上大学,缘何?全在于大学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东西。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这种东西的执著。

    因此,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来大学读书,主要是为了四个字“修学储能”。何谓“修学储能”,在《恰同学少年》中,板仓先生杨昌济作了一个明确而生动的解释,他说:

    “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孔子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如果光注重书本学问,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

    当我们进入大学校园中,我们必须得抱着一个信念而来,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带点东西回去。“修学储能”,不仅仅是为了之后的生活和学习做准备,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当我们抱着“修学储能”的态度求学,以学问修己之身,而非让世俗的目的蒙蔽双眼,那时,我们的德性自然而上的生成。

    (二)从学校的角度

    在讲学校的作用前,我想先讲两个故事,真实与否我不想解释,但是总能反映一定的道理。

    第一个故事是我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他在另外一所学校读书,大老远的打电话过来跟我抱怨,他说他们班期末考试,一大部分人带着小抄堂而皇之的走进教室,一堂一个半小时的考试,一个小时都在抄,而他们的监考老师,在考试之前曾严厉而又再三的声明不许作弊,在监考时却对这些小动作视而不见。他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为了考试,他准备了很久,可在别人这里复印几张小纸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搞定。

    另外一个故事,也是我的一个朋友,她在我家乡的一所大学读书,那是一所在全国排名都还算不错的大学。进入大二时,朋友想竞选学生会的一个部的部长,而且,对于这个部长,我同学有种势在必得的信心,因为在大一的活动中,我朋友做事最积极,随叫随到,二十四小时全程候命,曾多次得到他们部长的表扬,可是竞选结果出来后,部长竟然不是我朋友,而是另一个人。据我朋友介绍,这个人平时和部长,会长关系很好,而且是会长的男朋友的哥们的女朋友。我朋友非常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她说了一句非常触动我的话,“算了,我也不想生气了,谁叫我当初只顾做事而忘了拉关系了。”

    这两件事情我想在大学并不是非常难见到,显然的是,这是一种违背规则的行为,是一种应该被制止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为何还是屡见不鲜?有人说,有德性的人是被造就出来的,没德性的人是被纵容出来的,大学生将会拥有什么德性,归根到底要看大学以及社会的现实逻辑在鼓励什么样的德性。所以说大学生的德性的形成,与学校密切相关。如果学校不树立严谨的学风,不形成优秀的行为品质,那么她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时,用投机取巧的心态对待工作,用拉帮结派的方式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那时,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的国家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校必须要塑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严谨学风,实事求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虽然不至于实施高压政策,但是一旦违背,惩罚是必须要有的,同时惩罚也应该落实,虽说,“法理无情人有情”,但是情只能是适当的,一旦扩大,那么要法律还有什么意义呢?

    (三)从教师的视角

    本来,教师也应归类到学校中去,但是我觉得教师的作用太大了,所以分开讲。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韩愈的师道观中,教师要做三件事,即传道,讲授一定的方法;授业,教授知识;解惑,解决疑难问题。但是,当今已是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将逐渐消失,面对每天排山倒海般压过来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功能的丧失。恰恰相反,由于教师可以从次要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真正的功能,教师之为教师的功能,才更加凸显出来。

    教师的第一个功能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第二个是将文明积淀为人格。智慧需要智慧的启迪,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这是冷冰冰的机器无法做到的,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时,首先应注意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教授做人的道理,传递仁义的道德。

    (四)从同伴的视角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对一个人良好德性的形成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大学中,由于组成学校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特色不一,也就给交友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不管怎样,交友讲求的是互相进步,共同促进,这就要求首先自己能够有一定的优势,能让别人有兴趣交,其次,自己选择的人也应该能够给自己一定的影响,双方共同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交友方式。

    (五)从家庭的角度

    虽说大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最长,但是家庭也是干预其德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家风对一个人德性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德性维持的重要条件。

    父母应督促孩子德性的良好规范,而不是溺爱,偏爱孩子,给尽物质欲望,而忘了给孩子正确的道德品质。很多孩子,到了学校,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息息相关,与一个家庭的家风密切相关。曾国藩的家风举世皆知,而在他优良家风下的子孙也成了中国的一道风景,俗语说,富不过三代,但是在曾国藩的家风下,曾国藩五兄弟的后人已经绵延至第八代,有突出成就的人多达240多人。这是一个优良家风下的奇迹。

    三、总结

    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孔子时期的尊师重知的弟子了,也不再是民国时期为着救亡图存的同一个信念而孜孜不倦的奋斗的新青年。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文化的多元意味着认知的多元,情感的多元,意志的多元,信念的多元,行为的多元,也就是道德的多元,当大学生不再守着一个统一的集体认可的道德标准行事,而是按照自己心中的信念,欲望行事,那么这个社会就有点危险了。所以大学生树立“仁义”的道德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生的德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rh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