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他是先秦时期法家思想是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一书中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想进行阐发,对政治策略深入研究,尤其对统治术完成了深度的全面的政策性研究和阐述,使其充满了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韩非一生都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考虑,宣扬封建帝王们最欣赏的高度的中央集权,追求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帝王都名义上鼓吹自己以儒家为尊,骨子里都是以法为本。
韩非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在那个时代是属于社会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物,他是韩国的公子,当然肯定不是长子,所以他没有继承王位的权利。韩非从小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求本于黄老之术,拜得当时最出名的老师荀况为师。荀况就是荀子,现在一般认为他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第三位大师,但是有人提出荀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浓重的法家思想,不然怎么可能培养出两位杰出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韩非从小就跟着荀子学习,成绩非常好,使得他的同窗李斯就觉得自己不如韩非。但是韩非身上有一个缺点——为人口吃,不善言辞。
韩非看到秦国已经有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野心,但是自己的韩国却积弱已久,就多次上书韩王建言献策,此时的韩王就是韩国的亡国之君韩王安不接受韩非的建议,也不重用韩非,这使得韩非颇为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他的同窗李斯,那个一生都奉行其特有的“仓鼠哲学”的谋略家正在秦国混的风生水起。要说李斯的发迹也颇为传奇。想当年李斯跟着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拜别老师,上蔡人李斯来到秦国,一个人有才就和有身孕一样,肯定是瞒不住的。果然李斯一路从吕不韦的门客到侍从(郎),后来见到秦王嬴政,从长史升到客卿,客卿就是六国的人在秦国担任的高级顾问。但是好景不长,一桩事情的发生打破了这种格局,原来在秦国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郑国被发现是韩国的间谍的阴谋败露,嬴政大为恼怒,将在秦国的六国之人无论官有多大、位有多重,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不想自己辛苦得来的一切就这样打了水漂,于是他向秦王上了一封奏疏,这封奏疏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看罢这封言辞犀利的奏疏,对李斯另眼相看。于是他收回成命,重新启用六国之人,还重用李斯,让他担任最高法院的院长——廷尉之职。与客卿的虚衔不同,廷尉是有实权的高级官吏,这说明李斯真正开始走上秦国的政坛。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李斯担任廷尉之后,第一个建议就是攻打韩国,一来因为要想成就霸业,那就得战争,而六国之中韩国最弱,柿子要挑软的捏。二来还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以此来恫吓其他五国。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就派李斯去拿下韩国。就在此时,一次嬴政读到《孤奋》、《五蠹》等书,非常欣赏作者的才华,就感叹道,“要是我能和写这些书的作者见面并且一同出游,此生无憾啦!”李斯答道,“大王不瞒您说,这人是我的同学,他就是韩国的公子韩非”。秦王喜出望外,于是出兵攻打韩国。这样看来秦王的出兵是为了得到韩非,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的,后来事情的发展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秦国要攻打韩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韩王安的耳朵里,这时他想起了韩非,赶快把韩非拉来商量对策,韩非表示自己愿意出使秦国,希望秦王放弃对韩国的挞伐之举。
韩非来到秦国,秦王面对昔日的偶像却没有对其重用,在李斯提出攻打韩国时韩非极力反对,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说,“大王现在您是要一统天下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消灭韩国,因为韩国最弱小,而且离秦国又近。而韩非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都是六国的普通百姓,自己国家的存亡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他贵为韩国的公子,心里始终装着的是自己的祖国,虽然他身在曹营,但是心肯定在汉。大王您如果不信用韩非,希望您能早作打算,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秦王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将韩非投入监狱,狱中李斯送来“大礼”,韩非上书无门,只好服毒自杀。
一般认为韩非的死是李斯一手造成,是因为他害怕韩非来到秦国后抢了他的位子,因为韩非的才华确实比李斯更高。但是笔者认为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那么韩非的死到底是谁的责任,这其中又有哪些蹊跷和隐情呢?
其实韩非在入秦之后,就向秦王嬴政上了一封书,这封书旨在向秦王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韩国积贫积弱,就像秦国的一个郡县差不多,三十多年来韩国一向对秦国惟命是从,秦国出兵哪里韩国就跟着出兵哪里,就像现在的美英关系一样,结果好处都归了秦国,自己却把全天下都得罪了。第二,现在秦国面临最大的敌人应该是赵国,因为赵国是时刻准备着和秦国大战的。第三,韩国一直以来都是四面临敌,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没有被灭,说明韩国在夹缝中生存的本事还是有的,要想轻而易举的灭掉韩国是不可能的。归根结底一句话,存韩灭赵!韩非对此还设想了一个具体的方案,在这方案里韩非给秦王规划了一口气吞灭赵、齐、韩三国。韩非此人虽然不善辞令,但是笔头功夫了得,秦王看到这封极具诱惑力的奏疏一时没了主意,所以决定在朝堂之上君臣商量,结果分成了两派,李斯主张先灭韩;韩非主张先灭赵,这时另一个与韩非之死有莫大关系的人物登场了——姚贾。
李斯主张面对其他六国,光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还要靠金钱的力量,这个是属于最厉害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直刺入人心中最大的软肋。而这位姚贾先生自告奋勇充当使臣,带着车队人马、金银财帛周转四国,花了几年时间凭借自己的不烂之舌和手中闪闪的黄金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四国联合抗秦的局面。回来后秦王非常高兴,提拔姚贾为上卿,并赐封千户。
韩非看到这个结果,立刻上书给秦王,痛斥姚贾。说姚贾这个人出生低位,父亲是个看门的,自己又有前科,在魏国犯过盗窃罪,后来到过赵国,又被赵国赶了出来,辗转来到秦国,秦王却对其如此信任,还封为上卿,是何道理?再有他拿着秦王给的那一大笔活动经费,说是去贿赂四国,看起来效果却不怎么样,看来这其中的大部分恐怕是进了他姚贾自己的腰包了。还有他在外面的那几年利用秦王给的权力到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私会诸侯,假公济私。秦王又看到一封如此的奏疏,马上叫来姚贾质问,面对秦王给出的那三大罪状,姚贾都大胆的承认,“出身卑微并不代表没有能力,当年帮助文王成就天下的姜太公不是也被齐国赶出来的,帮助齐桓公建立功勋的管仲原先是个商人;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说我贪污公款、私会诸侯也确有其事,但是我想大王一定是听信了谗言,如果大王喜欢愿意信谗言,那么手下到后来必然会没有忠臣”。秦王听到这自己认为很合理的解释,就不再追究姚贾的责任了。
但是姚贾却要追究谁向秦王进谗言的责任,打听下来是韩非,这就在他心里结下了个梁子。后来在李斯劝秦王早作准备时候,姚贾就在旁边煽风点火,才会造成后来韩非屈死狱中的悲剧。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韩非之死的责任人不能让李斯一人来扛,这是一个多人卷入其中的复杂案件。
首先李斯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里面肯定有出于嫉妒导致的恐惧,害怕自己的地位被韩非代替,由此产生的仇恨。但是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政见的不合,因为李斯主张灭韩,而韩非主张存韩,李斯不允许任何人阻碍其帮助秦王设计的扫平八荒六合的通天大计。
第二是姚贾,当他打听到是韩非在秦王面前进言,使得自己差点人头落地,此仇不报非君子。像这样的小人在后来肯定会变本加厉的还回去,肯定没在秦王面前少说韩非的坏话。
第三,秦王嬴政对韩非之死要负很大甚至可以说比李斯更大的责任,当时读到其文感到得见此人,此身无悔,真正韩非来到秦国,秦王又没有重用他,可能是因为韩非口吃,不能在朝廷上正常的商量国事。但是后来韩非被打入大牢,秦王后悔派人去牢里将其放出,却得知韩非已在牢中服毒自尽后,秦王也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从中可以看出秦王对韩非的文章的欣赏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根本没有想过要重用韩非,再后来当韩非阐述自己的主张时,可能杀机早起,只是一时不能表现出来罢了,人是自己请来的,来了后又把其杀了,传出去谁今后还敢来为秦国效力。所以李斯送去的毒药很可能正是秦王授意,李斯只是代为执行,因为按理说李斯绝对没有这个胆量因为一己之私对一个秦王请来的又是使臣的这样一个人狠下杀手,他就不怕到头来秦王要了他的脑袋。
还有那个亡国君韩王安能够重用韩非,就不会有后来这一系列的事件,所以其是否也该负些许责任。
最后韩非自己也应该负有一定责任,一方面韩非对姚贾的弹劾在我看来是赤裸裸的嫉妒,他一个鄙陋的小人够能够拜为上卿,我堂堂一个韩国公子却在秦国未得到重用。另一方面,韩非入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存韩弱秦,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不自量力,一位天才的阴谋学家却掉入了别人的阴谋当中,这是多么大的讽刺。秦王和其所在的秦国绝对不允许任何阻碍其统一天下的另类声音,任何阻挡其大事的人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韩非之死,死在了那个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天下大裂变时期,一个人不可能使得历史的车轮能够停下,不可能阻挡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总有一天秦国会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但是韩非无疑是伟大的,让我们看到他身上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为了自己的祖国能够保存的长久一些,不惜牺牲自己,舍我其谁的精神力量!
网友评论